40年前的今天,1977年12月11日,21岁的潮州代课老师吴承学跨进高考考场。他看到四周人头涌动,热闹得像农村赶集。翻开试卷,他一看,古文翻译题竟是《愚公移山》!“这不就是我给学生讲过的课吗?”
与此同时,湛江农垦局知青蔡东士也正在考场上奋笔疾书。这个30岁的“大龄青年”熬夜备考瘦了10斤,每场考试几乎都第一个交卷,高考作文拿了全市最高分。
一拿到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24岁的潮州民办老师陈平原也洋洋洒洒地写开了。不久后,他的文章被当作范文刊登在《》,父老乡亲激赏不已。
时间拨回到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中国: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应届毕业生等,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这场紧急恢复的考试在冬季举行,全国570多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他们不再受限于“出身成分”,获得了平等走入考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最终,27万佼佼者挤进大学校门。
一场考试,彻底改写了个人命运。改写的还有国家进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新成为社会风尚,以77级为代表的“新三届”成为推动国家的一代生力军。光阴流逝四十载。今天,中大中文系77级学子相约重聚中大康乐园,纪念恢复高考40年。南方日报本期特稿,以他们为样本,重温那场考试前后发生的往事,纪念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拐点。
“恢复高考了!”1977年10月21日,汕头幼儿园老师余瑞金从得知消息,欣喜若狂,头上两个辫子也跳动起来。20岁的她觉得,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28岁的海南回乡知青芙报名后,他一边忙于给县里写材料,一边熬夜复习。怀孕的妻子送上一碗鸡蛋羹,他对妻子说:“你怀胎十月肚里有料,到时候肯定能生出来,我却荒废10年肚里空空,怕考不上啊!”
看着同龄人纷纷报名高考,27岁的海南农家子弟邢志盈心忧家中负担,不敢行动。未曾想同乡报名时顺带捎上他的名字。他只得向生产队请假10天突击复习。
两个月后,1978年初春,一封从中大寄出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余瑞金的手上。“的吧!”由于信心不足,她的志愿没敢填中大。“究竟哪位好心人帮我改了志愿,至今不知,十分感激。确认真的被中大录取了,幼儿园孩子们都激动得‘猴’到我身上欢呼。”40年后谈起,她依旧激动。
儿子刚满月,芙就背着背包,登上客船,挥别家乡海南岛。“终于有机会读大学,我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毕业后一定要把妻儿接出来!”芙说。几乎与他同时,邢志盈从海口码头出发,坐船直奔广州。
那个春天,包括他们在内的87人,下穷山、离僻壤、别工棚,踏进康乐园,履历从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大中文系77级本科生。
蔡东士曾担心自己30岁的年龄偏大不被录取,来到学校才惊讶地发现,班上年纪最大的32岁,最小的仅16岁,同自己一样已结婚生子的同学有好几个。开学后,中文系在第一批61人的基础上补录20多人,还破格招入2名“文学特长生”苏炜和马莉。姐妹互换一家亲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