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对于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我省约有28所高校开设了缅语、泰语和越南语等小语种专业,而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专业。
据报道,在云南民族大学近期举行的一次校园招聘会上,该校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广受青睐,一名老挝语专业大二学生被提前签约预定。作为小语种专业开设最齐全的高校云南民族大学,该校小语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中国国际、中石化、南方电网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有40余名毕业生已经成为小语种师资,在云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从事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成为这些学校非通用语师资的重要来源。一位大学教师说,近年来,小语种毕业生比英语专业毕业生受宠,即便是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学生,求职时也难敌小语种专业毕业生。
形势的发展也给学生和家长们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东南亚小语种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大都比较好找,无论是到东南亚国家工作,还是留在云南,就业前景都会不错。
东南亚小语种学习从以前的缺人问津到如今的如火如荼,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东南亚小语种目前运用市场广阔,“前途”和“钱途”都很可观。对于选择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来说,最现实的是“好就业”。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那么乐观。小语种的就业相对其他专业会容易一些,但并不能说学习了小语种就等于前途无忧。首先要区分的两个概念就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是当年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些好的外语院校就业率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是100%,但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良莠不齐,很多人并不能从事很理想的工作,或者没有达到他们关于小语种的期待。其次,小语种只是众多专业之一,有很多同学毕业时甚至没有用小语种找工作。
杨同学是云南民族大学泰语专业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和泰语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她说,毕业时跑了不少招聘会,却只有一家物流公司是招泰语专业的,但他们要的是男生。她所在的年级,泰语一共三个班,每个班有差不多30名学生。90多个学生差不多有80个都去泰国工作了,还有几个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留在云南的基本都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王女士大学本科学的是老挝语,当时班上一共23人,毕业后专业对口的不超过8人。而在云南本地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只有2人。究其原因,王女士认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用人市场远远不如欧美国家,因此在国内,短时间里并不可能会有巨大的用人市场。过去这方面的人才是稀缺,但大家都去学了,市场吸纳能力有限,对口的工作当然就不好找了。
在国内就业不宽,走出国门则机会很多。赵女士毕业后由单位外派到老挝工作了三年,“工资拿的是美金,当然比国内高出几倍,当地生活水平比国内低,可以有丰厚的积蓄。但外派期一到我就立即回来了。”赵女士说,在老挝虽然待遇优厚,但异国他乡的孤独感,让她难以。在外工作生活的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感觉。回国不久后,单位有意再次外派她到老挝,但她宁愿放弃诱人的外派收入,也要留在熟悉的国内自在地工作生活。
市外侨办缅语翻译芮凌认为,选择学习小语种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情况,谨慎择业。“学习东南亚小语种的毕业生到相对不发达的国家长期工作,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芮凌说。
罗经理的公司曾与泰国某地质局合作开发一个项目,当时请了很多翻译都达不到要求。他说:“我在泰国那边请了两个翻译,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泰国人,两个翻译的泰语说得很纯熟。可万万没想到,谈合作那天,所有内容都跟地质勘探有关,翻译‘地质构造’、‘航空磁力’、‘崩解性土、软土、膨胀土’等专有名词时,两人就大眼瞪小眼。我要找的是能翻译与工作有关的翻译,不是只能问我‘吃没吃饭、要去哪里’的翻译。后面辗转几个大学才找到一个能翻译的。”从罗经理的经历来看,具有专业性的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确很少。
云大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瞿健文表示,现在云南省能够翻译小语种的人不在少数,但能把小语种翻译作为饭碗、一辈子都在研究小语种的人寥寥无几。他说:“小语种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云南省现有的那几个资深翻译家一辈子都在搞研究、做翻译,但也没有达到完全精通的程度。小语种学习并非易事,只有针对性的学,才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做到真正的‘能够翻译’。”
昆明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云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光学习一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医学、法律等。一个翻译人员可能要接触各种语境和各种场合,如果仅仅掌握正常交际用语,当深入涉及专业问题时就不能胜任。因此好的翻译人才一定是在懂得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基于目前东南亚小语种培训的风生水起,以及翻译人员“泛而不精”的现状,认为,小语种学校在开设小语种专业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包括小语种国家的现状、前景、市场等)来开设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其次要结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志愿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合理有效。
用人单位也要根据企业性质对翻译人才进行培训。比如外事单位也会有选择性地送一些基础比较好的人去深造,学习一些和外交有关的政策、法规、惯例等。
“一些学生在看到周围人学泰语、缅语后,就纷纷跟着报名学,觉得别人学了自己不学吃亏,以这种从众心理学习是不行的。小语种的学习在于自己的喜爱。”芮凌认为。
芮凌在大学选择的专业就是缅甸语翻译,毕业后她也想过要找跟缅语翻译有关的工作,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1997年,小语种翻译还没有火起来的时候。“当初选择缅语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在与缅甸接壤的地方,而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语言,就选择到外国语大学学习这门语言,并希望毕业后可以从事对口的工作,现在如愿干了这行。这8年工作中也不是每一分钟都在翻译,反而,缅语翻译只是我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翻译为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增添了工作的乐趣。”芮凌笑着说。
云大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瞿健文认为,当今社会竞争强烈,会一门外语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有很大帮助。云南省现在学习小语种的人数很多,但并非每个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都与小语种有关,如果你比别人多会一种语言,那么在任何岗位都有优势。同时也要有一个的认识:一门外语对于毕业生来说,更多的是工作辅助。
云南省现在从事与东南亚语言相关工作的人员超过十五万,翻译、教师和企业特聘人员占大部分。但这些人中真正高人一等、在翻译上出类拔萃的屈指可数。
对于小语种学习者如何就业,,一定不要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不断为自己储备知识积累能量。如果刚走出校门,一定不要期望用人单位给予多大的平台,真正承担翻译工作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就要求从小事做起,抱着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去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有后续的发展空间。其次要注意不断学习,根据自己工作以后所掌握的信息给自己充电。“现在云南学习小语种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承担翻译的很少,就和学习英语一样,必须对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这是我们从事外事工作的。如果真正想要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就要不断向书本、他人和实践学习,学习语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否则很容易被淘汰。”他说。
“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有心人。”谈到多年来从事外事工作的体会,说:“真正做一个有心人不容易,学习是每时每刻的,不仅仅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平时看到一篇文章、听到别人一句话、做一件工作、看一段电视都有可能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让自己不断提高。做个有心人难也不难,养成习惯就好了。”
“此外,随着中国与东盟日益密切的往来,很多大学生看到了这个契机,选择了专修或辅修小语种,这使得小语种从业人员的数量在一天天增加。但是工作岗位有限,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关键还是专注于一种。”说:“专注于一种,就是假如你选择了商务英语,你就专注于商务英语的学习,不要又去学一点外交英语。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专业,这样的学习效果绝对不好。”
目前我省约有28所高校开设了缅语、泰语和越南语等小语种专业,而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专业。全省高校中有小语种专业学生3191人,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则达到了1.3万人。
除了高校,小语种也走进了许多中学校园。目前,已开设小语种课程的中学有昆一中、云师大实验中学、昆明市外国语学校、玉溪一中等近十所中学。
在政策层面上,云南省正大力推动东南亚、南亚语种教育,到2015年,将培养10万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云南省里多部门联合出台了《云南省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云南省将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推广以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代替大学英语课程;重点支持已设有“亚非语言文学”硕士专业的高校,力争尽快建成“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扩大招生规模,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周边国家学习语言。而昆明市则出台了《关于发展东南亚南亚小语种民办教育工作的意见》,推动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