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乌旗积极推进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政策举措,发挥示范引领和经济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水平。据统计,2016年返乡大学生244人,较2000年增加了8.2倍,较2010年增加了1.7倍;实现就业244人,就业率由2000年的56%提高到100%。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11.8%、基层服务占15.4%、自主创业占13.8%、灵活就业占40%、小微企业占10%、私营企业占9%。
抓政策,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制定出台了《东乌旗推进创业就业工程实施方案》《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规划》等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各类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落实。2010年以来,全旗征集空岗28000多个,500多名大学生实现就业。积极落实“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将贷款额全部提高到10万元。2010年以来,共为783名自主创业大学生发放两年期贴息小额贷款2317万元,通过金融支持推动创业成功率,直接拉动700人实现就业。投入2510万元,建成了全盟首家由投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对入驻的30户创业实体给予房租补贴、免费统一制作牌匾和免费配备网络、系统及防盗门窗等公共设施设备,为每户创业实体年均减少运营成本2万元以上。成立小微企业商会,在协作交流、咨询服务、招商引资、权益等方面为各小微企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成为创业者培训、交流、发展的平台。
抓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水平。一是结合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抓特色培训。通过主动上门、广泛宣传、开通服务热线等方式,采取“订单、定向”及菜单式培训方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实现了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经济建设对接。2010年以来,累计举办“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156期6552人,其中培训大学生1026人,涉及焊接、锅炉维修、民族服饰加工等多个专业。二是结合创业愿望抓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且创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创业定位、市场营销、创业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形成了有效的教育与教学模式,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自主创业大学生350余人。三是结合新牧区建设抓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依托人才市场平台优势,结合新牧区建设培养新型牧民的内在要求,针对返乡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大学生开展养殖、兽医、机械维修等技能培训,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大学生270余人。
抓示范,推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以传、帮、带的形式推进创业项目孵化,逐步实现由“小而精”向“大而强”转变。一是实施了“20+10”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工程(即重点扶持20名大学生城镇创业和10名大学生返乡牧区创业),精选30个市场前景看好、创业示范效应强的民族服饰制作、教育培训、民族文化创意、广告设计、电子商务、现代化服务项目进行了孵化。同时,在孵化设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法律援助、知识产权、市场营销、专家指导、证照办理、贷款扶持等“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了返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运营3年来,孵化直接带动大学生从业人员100余人,间接带动500余人实现就业,企业户均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纯利润10万元以上。二是以电子商务进牧区为契机,建成了东乌旗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四大电商平台,吸纳3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孵化,同时对1000户电商企业进行线上孵化,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线验、线上销售等一站式的保障服务,带动近200余人实现就业,营业2年多来,交易额突破3000万元。在示范的孵化带动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东乌旗大学生就业的主潮流,涌现出了达布速冻食品直营店、美亚英语教育、乌珠穆沁熏皮袍、达楞额布古德书屋、艾丽宫琴行等一大批自主创业大学生,典型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凸显。
抓经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一是项目拉动就业。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把拉动就业与项目建设同谋划、同安排、同落实,积极推进“项目带动”战略,通过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和新型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式,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达5000余个,其中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达到15%左右。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建成了乌里雅斯太镇工业园区、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40多家,吸纳就业1420余人,310名返乡大学生实现就业。在建项目9个,预计可再提供就业岗位1800个。二是一产带动就业。充分挖掘畜牧业就业潜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到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返乡大学生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人数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加,形成了以萨日娜其其格为代表的一大批返乡大学生创业典型。三是特色产业促动就业。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契机,引导大学生从事民族服饰、手工艺品、饮食等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通过市场优化,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旗从事民族特色产业生产经营大学生已达137人以上。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