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郑琳王湛)今天上午,“全球高等教育峰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这是浙大120周年校庆的一场重磅活动。浙江在线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郑琳王湛)今天上午,“全球高等教育峰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这是浙大120周年校庆的一场重磅活动。
昨天晚上,记者采访了几位将要参加峰会的世界名校校长。不约而同,他们都用“国际化”、“发展迅速”、“雄心壮志”、“高水平教育”来评价浙江大学,并且,这些关键词,也是目前国际一流的名校所具备的要素。
首尔大学校长成乐寅谈兴颇浓,从阿尔法狗讲到国际人才交流,滔滔不绝讲了30分钟。他甚至还抽空推销了下自己新著作,那是一部关于的著作,中文版即将出版。
这位韩国校长也很懂得和东道主套近乎,“首尔大学和浙江大学有不少合作,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广泛深入的交流。”
成乐寅十分关注当下的产业技术。“当初,阿尔法狗和李世石对战时,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满以为它会惨败给人类,但最后的事实是人类败了。所以,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产业,大学也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罗伯特·季默先生的名片上标了一个颇有文化范儿的中文名字:司马博。当记者告诉他,这个中文姓氏“司马”的读音时,他恍然大悟地笑道,这个发音好,和我的英文姓氏很像。
季默先生来过浙大三次,他称浙大是一所“有雄心”的学校。这是当天,记者第三次从各位校长口中听到这个词。
看起来,“有雄心”是国际学界对浙江大学,或者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观感,很可能也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有关。
季默先生告诉记者,大学和浙大之间在工程学科方面有比较好的合作。他认为作为一所国际知名高校,看重的不应是全学科同步发展,而要有所选择,“学科建设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中国的独特历史和传统与很不一样,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我希望美国学生能更多地来到中国,接受更多中国文化的熏陶。”他说。
“我的中国名字叫余凯思,1988年我在大学念了一年历史,之前,我就学会了汉语。”大学副校长余凯思说,他在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他可以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和中国记者交流。
余凯思对浙大的印象是:历史悠久、很有学问。“我在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一位浙大教授,他在学德语。我们私交特别好。我对浙大的印象由他而来,这是一所十分合作的大学。”
对于“中国通”余凯思来,来杭州自然要去逛逛,“我喜欢去西湖边,几乎所有有文化的地方我都喜欢,比如断桥,还有座很雄伟的灵隐寺,还有岳飞的庙。”
“中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发展非常快,建立了很多新的大学,而且有些大学非常大。”余凯思对此有所顾虑,“我觉得扩招时要注意,除了质量,还要公平和透明。”
“大家都知道,我们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也没有资源,所以非常重视教育。”他说。同时,新加坡的大学都非常重视社会价值,一般都会开设一些下属公司,这会对经济发展有帮助。
让他用一个词概括对浙大的印象,他说“激动”。“浙大有一点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就,比如说过去的五年,浙大的整个科学研究就翻了一倍,质量也非常高。”
他举例说,2016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十项最高科技成就里,有两项来自浙大,其中一项就是浙大校长吴朝晖关于大脑和机器的研究。
“另外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创新,浙大的创新非常成功,把很多的研究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反过来驱动创新。”陈祝全说。
大学戴维斯分校有大约3500名来自中国的学生,谈到这些留学生,校长拉尔夫·海克特的印象是“非常刻苦,严肃和安静”。而他本人却很幽默,在形容浙江大学时,除了“飞速进步”、“雄心壮志”、“高品质教学”等常规恭维话之外,还加了句“好茶”。
不过这句“好茶”并非凭空说说,现在,加大戴维斯分校和浙大之间正在进行一项有关茶叶研究的合作。
海克特说,加大戴维斯分校和浙大之间的交流,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目前在农业、交通、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合作。“我校最强的学科是农业。我们的农科专家打算专门成立一个茶科学研究院,研究茶的生产、营养、历史、文化等。同时,我们还有研究咖啡、红酒和啤酒的学院。”
加大戴维斯分校与浙大有一个“3+2”的合作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浙大本科学位以及加大戴维斯分校硕士学位。
“我们两所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这点对美国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拉尔夫·海克特说。
昨天晚上,记者采访了几位将要参加峰会的世界名校校长。不约而同,他们都用“国际化”、“发展迅速”、“雄心壮志”、“高水平教育”来评价浙江大学,并且,这些关键词,也是目前国际一流的名校所具备的要素。
首尔大学校长成乐寅谈兴颇浓,从阿尔法狗讲到国际人才交流,滔滔不绝讲了30分钟。他甚至还抽空推销了下自己新著作,那是一部关于的著作,中文版即将出版。
这位韩国校长也很懂得和东道主套近乎,“首尔大学和浙江大学有不少合作,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广泛深入的交流。”
成乐寅十分关注当下的产业技术。“当初,阿尔法狗和李世石对战时,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满以为它会惨败给人类,但最后的事实是人类败了。所以,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产业,大学也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罗伯特·季默先生的名片上标了一个颇有文化范儿的中文名字:司马博。当记者告诉他,这个中文姓氏“司马”的读音时,他恍然大悟地笑道,这个发音好,和我的英文姓氏很像。
季默先生来过浙大三次,他称浙大是一所“有雄心”的学校。这是当天,记者第三次从各位校长口中听到这个词。
看起来,“有雄心”是国际学界对浙江大学,或者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观感,很可能也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有关。
季默先生告诉记者,大学和浙大之间在工程学科方面有比较好的合作。他认为作为一所国际知名高校,看重的不应是全学科同步发展,而要有所选择,“学科建设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中国的独特历史和传统与很不一样,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我希望美国学生能更多地来到中国,接受更多中国文化的熏陶。”他说。
“我的中国名字叫余凯思,1988年我在大学念了一年历史,之前,我就学会了汉语。”大学副校长余凯思说,他在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他可以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和中国记者交流。
余凯思对浙大的印象是:历史悠久、很有学问。“我在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一位浙大教授,他在学德语。我们私交特别好。我对浙大的印象由他而来,这是一所十分合作的大学。”
对于“中国通”余凯思来,来杭州自然要去逛逛,“我喜欢去西湖边,几乎所有有文化的地方我都喜欢,比如断桥,还有座很雄伟的灵隐寺,还有岳飞的庙。”
“中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发展非常快,建立了很多新的大学,而且有些大学非常大。”余凯思对此有所顾虑,“我觉得扩招时要注意,除了质量,还要公平和透明。”
“大家都知道,我们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也没有资源,所以非常重视教育。”他说。同时,新加坡的大学都非常重视社会价值,一般都会开设一些下属公司,这会对经济发展有帮助。
让他用一个词概括对浙大的印象,他说“激动”。“浙大有一点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就,比如说过去的五年,浙大的整个科学研究就翻了一倍,质量也非常高。”
他举例说,2016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十项最高科技成就里,有两项来自浙大,其中一项就是浙大校长吴朝晖关于大脑和机器的研究。
“另外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创新,浙大的创新非常成功,把很多的研究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反过来驱动创新。”陈祝全说。
大学戴维斯分校有大约3500名来自中国的学生,谈到这些留学生,校长拉尔夫·海克特的印象是“非常刻苦,严肃和安静”。而他本人却很幽默,在形容浙江大学时,除了“飞速进步”、“雄心壮志”、“高品质教学”等常规恭维话之外,还加了句“好茶”。
不过这句“好茶”并非凭空说说,现在,加大戴维斯分校和浙大之间正在进行一项有关茶叶研究的合作。
海克特说,加大戴维斯分校和浙大之间的交流,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目前在农业、交通、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合作。“我校最强的学科是农业。我们的农科专家打算专门成立一个茶科学研究院,研究茶的生产、营养、历史、文化等。同时,我们还有研究咖啡、红酒和啤酒的学院。”
加大戴维斯分校与浙大有一个“3+2”的合作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浙大本科学位以及加大戴维斯分校硕士学位。
“我们两所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这点对美国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拉尔夫·海克特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