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德法日系
  • 德系车和日系车的经验之谈 哪些已经过时了?
  •   牛车网网友肋骨 问:一些老师傅总说德系怎么比日系好,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牛车网网友已被驾校劝退 答:在汽车这件事上,老师傅是个很尴尬的词,这个词的只能证明他开车时间很长经验丰富,但是近20年汽车技术飞速发展,老师傅对于汽车的认知也许还只停留在之前那个那个年代,做不到与时俱进,老师傅这三个字的定位也就尴尬了。所以老师傅的话,有些并不完全对,关于德系和日系的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了,我在这不去评论谁好谁坏,而是说一些老师傅的印象中有哪些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用的了。也可说,今天我说的就是:关于德系和日系的“经验之谈”哪些已经过时了。日系车比德系车重量轻?上来就先来个重头的吧。在我们固有的观念里,德系车都比日系车铁皮更厚实,用料更扎实,所以重量才更重。其实完全不是,日系轻并非全都是因为偷工减料,是有一部分轻量化设计在里面,车轻了以后油耗、动力都会有更好的表现。现在德系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在大力的进行轻量化,现在日系完全不比德系轻了。不信?那我举俩例子,同样是紧凑型两厢车,一汽大众高尔夫7和长安马自达昂科塞拉两厢,高尔夫7的入门车型整备质量为1210KG,而昂科塞拉为1266KG;高尔夫7的顶配车型整备质量为1305KG,而昂科塞拉为1359KG。换一个级别,拿中级车来说,上海大众帕萨特和广州本田雅阁 ,帕萨特的入门车型整备质量为1435KG,而雅阁为1495KG;帕萨特的顶配车型整备质量为1620KG,雅阁为1660KG。所以别再说什么日系车轻德系车更重一类的话了,查查数据,现在是伯仲之间甚至有日系更重的趋势。德系比日系皮实耐用?关于老师傅印象里的德系皮实耐用,这个“德系”很多就是老桑塔纳和老捷达,很多关于大众皮实耐用的口碑也是从桑塔纳捷达开始的。其实桑塔纳和捷达这两款经典的车型,单就其可靠性和故障率来说是好于同期的国内其他产品的,但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桑塔纳和捷达的可靠性也不好,它们的“皮实耐用”其实更体现在维修方面,而不是可靠性好不出故障。而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一切信息都是透明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或者去和从事汽车售后的朋友打听,德系现在为了避税和宣传噱头推广了一堆技术,造成自己的可靠性直线下降,看看这两年关于大众和奔驰各种问题的投诉率有多高,而日系还在不声不响的自己的底线,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要为可靠性。所以到尽头,皮实耐用和可靠性这些事上,日系不说全面压倒德系吧,也是占了上风。日系比德系空间大?在老两代的德系家用车上,例如老宝来、老速腾、POLO、高尔夫4和高尔夫6,德系的车内空间确实不如同级别的日系做得好,和那些德系车相比,同级别日系中骐达、花冠、飞度和轩逸这一类日系车在车内乘坐空间方面可以说完胜吧,像老宝来的车内空间连够用都说不上,还不如日系更低一个级别的小型车空间大。而现在,德系已经全面玩起了加长风,奥迪加长以后的大空间引领了豪华车市场的加长风就不说了,中级车市场那加长的迈腾也带来了长的后排空间,而家用车市场上德系国产后虽然没有再加长,但是原本设计这款车的时候德系就已经把吃错做的够长够照顾车内空间的了,而且家用车市场还有新宝来/朗逸这类的加长产品。所以现在再拿卡罗拉、思域一类的车和朗逸、速腾比,空间完全就没有优势了。不过日系虽然在车内空间上被德系赶超了,但是因为日本人更了解亚洲人的体型,所以在座椅和空间的配置上更舒服一点,而不是像德系的“傻大”。日系比德系悬挂软?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德系悬挂扎实减震硬,带来的感、操控性和高速稳定更好。其实这个事不用往前太久,就老一代的车型中都还是这个特性。老帕萨特比老凯美瑞、老速腾比老卡罗拉,确实是德系悬挂更硬,操控和稳定性都更好,相应的,日系在舒适性方面就更到位一点。这里舒适性指的是大多数人常规认识中的过坑过坎时候的舒适性。而到了这一代车型,则完全过来了,速腾走起了舒适线,思域和卡罗拉之大张伟经纪人刘迎类的则想办法向运动靠拢,新帕萨特/迈腾已经完全放弃了老帕萨特的风格玩起了舒适,而新雅阁和天籁则比上一代车型硬了很多,这里还没提到一直死硬的马自达和铃木。所以现在这一代车型在悬挂硬度上,日系已经比德系更硬了。而且我个人觉得,日系已经有点硬的过分了,像思域、卡罗拉这种车型,完全没必要用这么硬的悬挂。这些只是关于德系和日系所有中的一小部分,我能想到的不多,欢迎各位更有才的大神补充整理。

      结束了对国内旗舰机市场的终场收割,魅族新一轮的中端机攻势来临。 9月19日下午2点30,魅族科技将于演艺中心举办魅族16X新品发布会。作为魅族16系列的衍生产品,魅族16X首次将屏幕指纹手机

      NVIDIA RTX 2080/RTX 2080 Ti首发评测:感受12年来GPU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