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我的另一半10月19-20日,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教育部门领导、全国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及一线余人参加此次盛会。教育部高教司刘贵芹副司长、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坚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搜狐教育作为独家网络合作,全程报道此次盛会。
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多元需求,英语类专业学科内部“随需应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一新背景下,如何针对社会发展、院校特色与学生特点制定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何种课程设置才能培养英语能力扎实、满足不同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英语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分会场研讨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主持,9位发言人就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实现途径进行了交流。
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教授对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定义与原则进行了阐释,认为新国标的制定应与专业规范、教学大纲、教学评估以及专业准入进行对接。孙教授指出,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制定时,必须处理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的关系、质量标准的规范化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的关系、国标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叶兴国教授着重探讨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质量标准中的共核与差异,并以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例,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发展对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最后,叶教授指出,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涉及多个利益不同的主体,对专业标准建立的价值取向也会有所区别,应科学考量。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彭青龙教授讨论了多元人才观中的核心能力质量标准。彭教授认为,尽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径和方法各异,但必须以学生成才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牢牢把握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核心能力质量标准,把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教学引向深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平洪教授以“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要求与学科建设”为主题梳理了翻译本科专业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了其学科定位与教学目标。他着重分析了翻译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指出翻译专业能力由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构成,并对上述三大能力进行了阐释分析。同时,平教授还针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考核标准与师资建设等问题与参会老师进行了交流。
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陈法春教授开创性地提出,英语类专业质量国家标准当采用“大实践”教学观,即将实践教学理解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将语音、口语、听力、写作、笔译、口译等“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课程纳入实践教学范畴,由各校根据学生实际决定其所占学分(学时)比例。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旭春教授从英语学科英国大学的发展历史谈起,分析了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认为英语专业应为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的、能够汇通文化精粹的新文化引领者。张教授还分享了川外英语学院以坚守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根基为目标,以小规模招生、精英化培养和文化类课程设置为特色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思。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常俊跃教授对比分析了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与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指出了当前的英语专业培养要求、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突破当前教学大纲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块课程互相支撑的“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的核心课程体系及其实施的初步效果。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教授论证了英语专业“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立统一,提出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避免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和对“市场需求”的片面理解,应建立完善科学的外语人才培养规格。他以中国海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途径为例,从师资建设、培养目标、考核设定、课程设置等方面介绍了国际化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手段。
短短半天时间,9位专家对英语类专业的学科属性、发展前景、培养方案、核心能力、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相信本场研讨所碰撞的思想、汇聚的观点将会成为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