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德法日系
  • 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九届第8次
  •   根据全国常委会领导的,成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研究小组。初步研究了以下问题: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这一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建立这一法律体系的现实基础和今后的立法任务,为达到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的主要措施。现将我们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这一基本方略已经载入我国的。十五大报告同时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九届全国常委会决定,在本届任期内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同志非常重视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一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同志为我国的法制建设确立了一系列原则。他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社会主义道,人民即,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制、法律化;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都对法制建设提出明确要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1982年,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根据作出的全面修改的重大决策,依照程序通过了我国的新。这部的通过,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法制建设必须贯穿于的全过程。法制建设必须保障建设和的秩序,使的得以巩固。应兴应革的事情,要尽可能用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在确立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3年,《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遵循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体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为我国的法制建设确立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将依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发展。依国,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和严格依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党的基本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适应依国的要求,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这样的法律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件大事。

      我们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二十年来,我国成功地走出一条在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道。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体制,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基层建设取得突出的成就;其他各方面的也取得重大进展。在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从我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和完善立法体制,建立健全必要的立法制度和立法程序,先后通过了现行和一大批基本的、重要的法律和法规,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我们事业的不断发展是同法制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的,成绩卓著的法制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保障。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总结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它上升为法律,变成国家的意志,变成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实行依国,必将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法律体系,一般讲,是指一国全部法律规范依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所组成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以法律形式反映和规范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项制度。由于的制度、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的法律体系必然会各具特点,尤其是不同国家的法律的实体内容有根本区别。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研究和明确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要科学地界定这一法律体系的构成,确定它包括哪些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即法律体系的范围,确定它由哪些法律部门组成,即法律的分类。另一个方面要阐明这一法律体系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我国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以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是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前进的各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一)关于我国法律体系的范围法律体系的构成,首先涉及到这一体系所包含的法律的范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范围如何确定,目前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只包括和法律,不应包括行规、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主要理由是,在我国所的立法体制下,只有全国及其常委会才有权制定法律,其它规范性文件都是根据和法律制定的,不能同和法律相提并论。

      第二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除了包括和法律外,还应包括行规,特别是全国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和条例。主要理由是,行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在全国一体执行的效力,其地位仅次于和法律;授权制定的暂行和条例,在国家有关法律未制定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法律的作用。

      第三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应当以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同时包括行规、地方性法规、民族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主要理由是,根据我国的,全国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可对全国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国务院制定行规,并可根据全国的授权在经济体制和对外方面制定暂行或者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常委会批准;根据全国的授权,经济特区的国家机关根据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制定在经济特区实施的法规。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上述基本法律、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属于法的范畴,是法的形式渊源,它们的阶位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效力。

      我国国家大,情况复杂,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关系除了主要依靠法律来调整外,还需要由行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来辅助调整。从现实情况看,行规、地方性法规中,一部分是为实施法律作出的具体,一部分是对尚未制定法律的有关方面的管理作出,其中包括由全国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或者条例。从总体来看,法律与行规、地方性法规等,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分别处于主、次地位,应该都包括在我国的法律体系范围之内。

      法律体系的构成,还涉及到法律的分类问题。我国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法律所涉及的基本社会活动划分为若干方面,如分成的、经济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法律;二是按照法律调整的特定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划分,如把法律分为刑法、民法、行、诉讼法等法律部门。前一种分类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按这种方法划分,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会相互交叉混同,很难体现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后一种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法律部门来划分。每个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和方法,采用这种分类方法,符律自身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也能够反映社会关系的实际状况。多数意见认为,法律体系按法律部门分类,是比较科学可行的。

      我国的法律体系按照法律部门来划分,多年来界和立法工作部门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多种方案。这些方案的分类标准略有不同,有的划分得粗一点,有的划分得细一点,比如:有的认为由6个部门构成(民法、民诉法、刑法、刑诉法、行、行诉法);有的认为由9个部门构成(在6个部门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法、社会法);有的则认为由10个部门构成(将上述分类中的三个诉讼法合并为司法程序法,另增加了商法、资源法、劳动法等)。有的同志还提出,有关我国已经参加的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冲突规范,也应考虑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我们反复比较、讨论,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7个法律部门比较合适,这7个部门是:及相关法、民法商法、行、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每类法律部门中又包括若干子部门,有些子部门下面还可进一步划分。这种划分,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各类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和方法,既易于把各个法律部门区分开,又使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合乎逻辑,并且符合我国现有法律和将要制定的法律的状况。下面,按这7个法律部门分别加以说明:

      及相关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和义务及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而且确立了各项法律的基本原则,最基本的规范体现在《中华人民国》中,还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别行政区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规范方面的法律,以及有关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是规范社会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调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包括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身权制度、亲属和继承制度等。民法的调整方法主要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平和诚实信用等。商法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交易迅速便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商法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

      行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行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民族、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

      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社会法的目的在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上述各种人的权益实行必需的、切实的保障。它包括劳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刑法所调整的是因犯罪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刑法所采取的调整方法是最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方法,即刑罚的方法。它是在个人或单位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刑事法律的情况下,给予刑事处罚。刑法执行着社会和人民的功能,承担惩治各种刑事犯罪,社会正常秩序,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各项的重要任务。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这方面的法律不仅是实体法的实现形式和内部生命力的表现,而且也是人民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其目的在于保体法的实施。总之,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作为国家的法律体系应当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各法律部门之间、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之间,都应当相互协调、成龙配套,既不能重复相混,也不能互相矛盾。各地方各部门都不能各搞各的相互割裂、矛盾、重复的所谓“法律体系”。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构成这个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应当齐全;其次,每个法律部门中调整该类社会关系的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应当制定出来,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基本有法可循;再次,各法律部门之间、不同阶位和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应当做到上下左右紧密配合、相互协调,使这个法律体系结构严谨、形式科学。可以说,这是构成法律体系的主要标志。当然,由于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的法律中会同时包含其他法律的一些规范,这就需要按这个法律的主体内容而决定其归类。法律部门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法律部门将可能出现,原有的法律部门也会有所调整。

      (三)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本质上看,与国家有根本的区别;从法律体系的范围看,包括行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也区别于中央制国家或联邦制国家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体系结构看,我国立法采取成文法形式,根据法律关系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虽然与法系的国家立法形式相接近,但也借鉴了普通法国家立法中的可取之处。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的。马列主义、思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回答了法律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特征、作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也为正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推动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了立法步伐,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的基础。在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法律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客观规律。

      第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的人民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长期奋斗的和历史的选择,是我们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可靠的。我国的法律,必须有利于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工农联盟这一基础,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必须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利于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就集中地反映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志的统一,为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不断向前发展从制度上建立起了最可靠的,彻底杜绝了照搬制度的模式。

      第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线和基本纲领的具体化、法律化、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为了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线,确立了发展经济、、文化的基本纲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根据党的基本线、基本纲领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我国的法律,一定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制定法律,并注意借鉴国外的经验,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第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形成的法律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必然要反映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肯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和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下,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也要注意我国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我们制定的法律要体现党关于、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决策,将立法决策和决策相结合。法律应该是稳定的,有了稳定性、连续性,才能树立起权威性,才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各方面都在逐步,在此过程中制定的有些法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性、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对法律的稳定性又不能过份强调,以免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建立的法律体系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前瞻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点。即使到2010年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也不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加以完善。

      二十年来,在的领导下,全国及其常委会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适应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依国的方针,将立法工作作为首位任务,通过了新,相继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截止本届全国二次会议闭幕,共审议通过法律案246件(另通过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05件),除去修订、废止和失效的以外,现行有效的法律178件。此外,1979年以前制定并继续有效的法律还有16件,总计194件。另据到1998年10月的统计,国务院制定了818件行规,其中现行有效的646件;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及其常委会制定了6000多件地方性法规。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

      从总体上看,现有法律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使我国的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有法可依。可以说,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为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有些重要的急需的法律,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立法难度较大,尚未制定出来。二是有的法律本身不够完善,得比较原则,操作性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随着经济体制和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不断推进,社会关系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制定新的法律来加以调整,原有的法律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加以修改。因此,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国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任务是很繁重的,即使在这一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适时地修改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新领域的立法,也将是长期的任务。下面,对全国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主体的法律的基础现状和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今后需要制定和修改的法律作一基本分析。

      我国1982年通过的现行是一部好,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础,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和统帅。1988年、1993年和1999年先后三次以修正案方式对部分内容进行的修改,使我国的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制定了的相关法律34件。作为国家机构方面的法律,制定了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组织法、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及全国议事规则、全国常委会议事规则等。这些法律确立了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基本体制、职责权限、运作方式、工作原则、议事程序等。为了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制定了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等,为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保障的,扩大基层,制定了选举法、代表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在涉及国家领域、国家象征、国籍及的有关等方面,制定了国防法、领海和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架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以及法、法、国家赔偿法等。

      今后,在相关法律方面,需要制定和修改的法律主要有: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的法律,主要是制定立法法、监督法(上述2件已列入五年立法规划,以下简称已列入规划)等,将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二是进一步完善的方面的法律,制定新闻法、出版法、法等。三是制定进一步规范国家机构方面的法律,主要是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上述3件已列入规划),制定有关国家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律,进一步适应国家机构和司法体制的需要,使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人员编制法律化、规范化。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已列入规划)。

      我国已制定民法商法方面的法律20件。在民事法律方面,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以及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涉及土地、采矿及其他专项财产权属等民法规范,在有关单行法中也作出了。在商事法律方面,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试行)等。

      上述法律的制定,确立和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财产权制度和适合中国国情的人身权制度,同时,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事活动共同规则的重要法律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客观需要来看,还有一些民事商事方面的重要法律需要抓紧制定,有些法律需要进行修改。从民事法律方面看,一是制定物权法(已列入规划)。它是调整、法人因直接控制和支配财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律。二是修改婚姻法(已列入规划)。三是在我国有关物权、债权、婚姻家庭方面的主要法律逐步完备的基础上,抓紧编纂、制定民。四是修改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上述3件已列入规划),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从商事法律方面看,一是需要制定独资企业法、合作经济组织法、商事登记法(上述3件已列入规划)等,以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二是制定信托法、商业秘密保(上述2件已列入规划)、期货交易法等,以建立我国的信托制度和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并逐步建立规范的期货市场。三是修订企业破产法,进一步完善破产法律制度。

      我国已制定行方面的法律60件。在规范行政机关行政、加强内部监督方面,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在国防、外交方面,制定了兵役法、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人民防空法、外交与豁免条例、与豁免条例、缔结条约程序法等;在、方面,制定了人民法、中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管理法、消防法、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文物保、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献血法、体育法等;在司法行政方面,制定了律、法;在方面,制定了保、海洋保、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今后,需要抓紧完方面的基础性法律,一是制定规范行政行为的程序法,在形成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之前,可先分别制定行政许可法、行政收费法、行政强制措施法、行政复议法等(上述4件已列入规划)。二是为了适应人事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和清正廉洁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需要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已列入规划)和有关国家公务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律。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荒漠化防治法、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修改海洋保、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上述6件已列入规划)。四是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制定国防教育法、国民经济动员法(上述2件已列入规划)。

      我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48件。在加强宏观调控方面,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在规范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在扩大对外,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对外贸易法等;为了促进重点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制定了农业法、铁法、民航法、公法、电力法、煤炭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为了加强自然资源的和合理利用,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此外,还制定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制度的标准化法、计量法、统计法、测绘法等。

      经济法方面的法律,下一步需要制定和修改的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为了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制定国有资产法(已列入规划)。二是为了加强金融监管,国家外汇秩序和货币市场秩序,需要制定外汇管理法、信贷法、投资基金法等(上述3件已列入规划)。三是为了规范税收行为,整顿税收秩序,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地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需要制定税收基本法,并对目前近20个税种分别制定法律。四是继续完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需要制定招标投标法、采购法、反垄断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法等(上述4件已列入规划)。五是继续完善产业振兴和发展方面的法律,需要制定港口法、电信法(上述2件已列入规划)、原子能法等。六是随着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需要研究将内资、外资所适用的规则逐步并轨,在适当的时机,将几个涉外企业法律合并修改为外商投资法。

      我国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2件。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权益,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制定了劳动法。为了加强劳动安全,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制定了矿山安全法。为了加强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益保障法等。为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规范其活动,制定了工会法、红十字会法。在社会法方面,当前急需制定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一是制定社会保险法(已列入规划)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作出法律规范。二是就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方面作出法律规范。三是制定劳动合同法(已列入规划)以及职业安全卫生和重大事故控制等法律。

      我国在原刑法及一批有关刑事处罚补充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刑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刑。刑基本可以适应惩治犯罪,人民,保障和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今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对这部刑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我国已制定诉讼程序法以及非诉讼程序法5件。为了规范诉讼活动,使司法机关能够查明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民事、刑事、行政等实体法的执行,已经制定了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对、法人的民事权益,打击和制裁违法犯罪活动,纠正行政机关的错误行政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诉讼法律,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时代,实现了诉讼程序的公开化、化、现代化,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此外,为了简便、快捷地处理经济纠纷,规范非诉讼程序,还制定了仲裁法。上述法律的制定,能够较好地适应诉讼活动和仲裁活动的需要。下一步需要制定引渡法、海事特别程序法(上述2件已列入规划)等法律。

      从上述分析看,7个法律部门现有的法律已初具规模,但需要制定的法律和需作重大修改的法律还有相当的数量,初步考虑约有100件左右。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法律,如立法法、监督法、新闻法、出版法、法、物权法、行政程序法、税收方面的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等,都是形成法律体系所必不可缺少的。

      四、达到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的主要措施为了达到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立法纲要和立法规划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目标和要求,今后十二年立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需要通盘考虑,妥善安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做到年度有计划,五年有规划,长远有纲要。

      九届全国常委会已经制定了本届的五年立法规划。下一步需要拟订出一个统揽全局,指导今后十二年立法工作的纲要。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案的起草、审议制度要加强对法律起草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从立法实践来看,法律起草中影响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的突出问题是有些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起点不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草案是由主管部门起草,带有较强的部门利益和局限性;有的法律的立项及草案起草缺乏事前的充分论证,一些重大问题缺少实践经验,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有的法律草案涉及重大的体制和深层次问题,起草单位缺乏深入调查和全面把握,无力从全局上进行研究和提出带有决策性的方案。这些问题造成在草案的审议过程中产生较大分歧意见,甚至长时间争论而难以通过。为了改进法律草案起草工作,一是对重要的立法项目,应当继续统一组织力量起草,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二是对需由国务院组织实施的法律,主要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常委会的立法工作机构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可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起草的论证和有关调查。三是在全国常委会统一安排下,专门委员会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担有关法律的起草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有关法律起草部门的经常性联系,督促法律起草部门按时完成起草任务。四是在草案拟定过程中,对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的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到较高决策层进行研究,以确定法律草案的工作方向,力求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在提交审议前得到较好的解决。

      为了提高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效率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案的审议制度。一是法律案一般实行三审的制度。提出法律案的部门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应提供比较详细的说明和有关的。二是审议法律案时,要围绕难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乃至进行辩论,除分组审议外,对一些重大问题可以进行大会讨论,并要求有关部门到会提供背景情况和有关资料,听取有利害关系群体的代表的意见。在法律草案的修改过程中,要做好草案修改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协调工作也需要规范化,讲求效率和实效。根据常委委员和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法律委员会要做好统一审议的工作。三是完善立法中的修正案制度。对法律草案中的重要分歧意见较大、又是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反复进行协调仍难统一意见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意见作为修正案,或者提出备选方案,交付常委会以表决方式决定。

      立法工作要走群众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注意听取基层的意见和不同意见。要进一步扩大参与立法的渠道,对一些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案,在制定过程中继续公布于众,广泛征集意见。要使立法过程成为一种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过程。

      (三)进一步明确划分立法权限,完善授权立法和有关法律对各层次的立法权限作了原则的,但还不够具体,有必要进一步作出明确划分,并通过制定立法法来加以确定。

      1、关于全国和全国常委会的权限划分。专属于全国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事项,一般认为应包括:有关国家主权方面的立法;有关基本义务方面的立法;有关全国及其常委会、地方和国务院、、最高、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的职权及相互关系的立法;有关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国家司法制度方面的立法;有关国防、外交方面的立法;有关国家财政、税收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的统一历法、标准、计量方面的立法等。上述立法事项,在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之间如何划分,还有待继续研究确定若干基本界限。

      2、关于行规的制定权限。一种意见认为,,国务院“根据和法律制定行规”,在未制定法律或法律对某些方面未作出的情况下,国务院制定这些方面的行规。另一种意见认为,的国务院管理各项事务的职权,也应当看作是制定各方面行规的依据。可以考虑,行规制定权采取授权加职权的原则。一是制定行规要有、法律的明确、具体的授权;二是要在、法律的职权范围内,不能超越行政机关的职权。

      3、关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权限。一种意见认为,凡属中央专属立法事项,地方未经授权不得立法,但地方可以为执行中央的立法而制定实施办法。对不属于中央专有的立法事项,中央和地方都可以立法,但中央享有优先权。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立法除了这种从属性之外,还要强调自主性。自主性表现为在下述三个方面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一是在中央尚未立法的领域,本地区又迫切需要的;二是中央正在酝酿立法,但需要一个调研、论证过程,本地区又迫切需要而条件已成熟的;三是属于本地区一些特殊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在我国的法律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后一种意见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并为立法提供实践经验。但从长远来看,前一种意见应作为一般原则,各地的特殊情况只能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才能予以考虑。

      4、关于授权立法的规范化。1979年以来,全国及其常委会已作出了若干个授权决定,对于适应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特殊的立法形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授权太笼统,不够具体。二是没有规范被授权立法的地位和立法程序。三是没有时限。四是缺少对授权立法的。1985年全国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和对外方面可以制定暂行或者条例的决定中,虽然了备案制度,但哪些是根据授权制定的并不清楚,因此都未备案。授权立法被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运用,我国也必须重视和充分有效地运用授权立法手段。因此,需要完善授权立法,将其规范化、制。要考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确定授权主体的资格和授权权限。授权机关只能就自身享有立法权的事项向下授权。二是界定能够授权的范围,属于必须由最高国家机关制定法律的事项不能授权立法;三是授权要具体,包括授权目的、授权的事项范围、授权立法的形式、效力及适用范围、授权的有效期限、授权的监督方式和相应的监督程序等。

      (四)加强立法监督和法律解释,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是确定的一条基本原则。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有些规范性文件出现了与法律规范相冲突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备案审查等立法监督的制度不够完备。需要对立法监督工作采取以下措施:

      1、对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作出更加明确的法律。即法律优于法规、规章;行规优于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优于本地方规章;地方性法规与各部委规章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同时明确同一层次法律规范的适用原则,即: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法律不溯及既往。

      2、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加强对备案法规的审查。法律必须备案的法规,应及时、全部地进行备案。必须报备案而未履行备案手续的,应视为未完成的程序。要认真核查和纠正不报、漏报的问题,严肃备案责任制度。鉴于备案的法规数量相当大,需要研究加强对备案法规的审查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充实机构和人员。还可以考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认为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同、法律相抵触时,有权提出,有关机关应当进行审查。

      3、常委会应行使改变和撤销权。要明确行使改变和撤销权的条件和规范。对与和法律相抵触的、超越权限或违反程序制定的,以及同一层次的规范对同一事项不一致的行规、地方性法规,应当作出撤销或改变的决定。撤销是撤销整个规范性文件,还是撤销其中有抵触的部分,以及被撤销的规范性文件在撤销前的实施效力等问题,也应当明确。

      4、对备案审查的标准加以具体化。如何看待低层次法律规范同高层次法律规范是否发生抵触,目前有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严理解,法律已有原则的,法规或规章了法律原则就是抵触;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从宽理解,只有法律有明确,法规或规章作出与之相反的的,才是抵触。有些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法律作一些变通,不应作为抵触处理。再一种意见认为,理解抵触原则应从法律规范的义务关系上加以界定,如法规、规章在法律已有的情况下,增加的义务、扩大的,应视为与法律相抵触。如果是扩大的或严格行使职权的程序,不应作为抵触处理。

      考虑到我国现行法律一般都存在着强制性的规范和非强制性的规范,另外对有些事项是允许还是也未作性,因此,审查是否发生抵触问题,需要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判断。作为一般原则,应当是根据立法原意加以确定。

      立释是立法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其任务是对法律的原意作出解释,进一步明确界限,使法律规范便于执行。同时,立释对于纠正执法中的错误理解和适用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法律解释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立释工作远远不能适应实施法律的需要,全国及其常委会这些年来以的方式进行法律解释的为数甚少。由于立释工作薄弱,使司释的量比较大,其中具有明显的立法性质,如司法机关针对有些民事、刑事等法律发布的解释,了一些实体性的内容,也使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对同一法律问题的解释出现矛盾。今后,全国常委会需要加强立释工作,将它作为一项经常的立法活动。可考虑先由全国常委会的有关工作部门整理和列出需要进行立释的主要问题,分两类处理:

      一是从一些地方、部门就如何理解法律中的有关提出的询问中,挑选一些对实施法律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形成立释性文件,提请常委会通过。二是对有些法律的含义各方面争议较大、难于实施、必须进行立释的,由立法机行系统研究作出立释。

      (五)加强研究,加强立法队伍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和修改法律,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许多法律只有从上加以研究,才能搞清楚。特别是重要的基本法律,更必须联系理论进行研究。立法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争议问题解决不了,也往往与上没有搞清楚有关。我国立法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认真进行总结,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立法工作。

      立法是一项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一支素质、业务素质都比较高,能够从上,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把握政策,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基本专业知识和立法工作经验的立法专业队伍。目前,我国立法工作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个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立法专业队伍建设。原有队伍要加强培训。新增立法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资格要求。

      从现在起到2010年,只有十二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要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全国及其常委会肩负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在建筑这一社会主义法律大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未曾有的各种新课题。要如期实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最关键的是必须和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执行和法律,并在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我们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立法工作,努力完成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光荣任务。

      (作者为全国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研究小组还有:顾昂然、甘子玉、于友民、明、王叔文、王家福、厉以宁、乔晓阳、刘政、刘海年、吴志攀、应松年、张晋藩、杨景宇、姜云宝、胡康生、高铭暄、程湘清)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