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展示的是由时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杨晦亲笔签字的1950年度第一学期中文系课程一览表。其中开列了13位名师担任12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的课目。杨晦教授讲授文艺学(全学期,一二年级必修,4学分);魏建功教授讲授中国语言文字概论(全学期,一年级必修,6学分);赵西陆讲授现代文选(全学期,一年级必修,6学分);章廷谦副教授讲授写作实习(一)(全学期,一年级必修,2学分);冯文炳教授讲授写作实习(二)(全学期,二年级必修,4学分);游国恩教授讲授写作实习(三)(全学期,三年级必修,4学分);魏建功教授讲授写作实习(四)(全学期,四年级必修,2学分);俞平伯教授讲授历代韵文选(全学期,二年级必修,6学分);罗常培教授讲授中国语法(全学期,二年级选修,4学分);周祖谟教授讲授中国现代语(全学期,二、三年级选修,4学分);蔡仪兼任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史(全学期,三、四年级必修,4学分);杨振声教授讲授现代文学名著选(全学期,三年级必修,6学分);唐兰副教授讲授文字学(全学期,三年级必修,4学分)。由杨晦开设的文教政策课,为四年级(毕业班)开设的必修课,2学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本科四年级学生根据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任选一门作为论文题,由该科目任课教员担任导师,指导并判分。论文合格通过者,获2学分。
建国之初,为适应新中国各条战线建设之急需,《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于1950年8月出台。《草案》明确中文系的培养任务是“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中国语文的能力和的思想,使成为文艺工作和文教工作干部。”北大中文系根据这一培养目标以及《草案》中的有关,将原有的课程设置减少为25门(基础课13门,专修课4门,选修课2门,专家专题研究等选修课6门);教学则要求“以联系实际适应当前需要为原则”。
我们从上述这张课程一览表不难看出,当时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加强基础课,尤其强调写作课的开设。二是加强现代文学课程,如中国新文学史、现代文学名著选等。三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增设新中国文教政策课。如,杨晦开设的“文艺学”,与解放前的课程章节,在内容上作了适当调整。在其绪论部分增加了“文艺思想”一节。在文艺与社会基础部分,重点讲授文艺上的观点与唯物观点、唯物观点与阶级立场、文艺与等章节。总之,减少学术性强的选修课,增加服务新社会的新课,是当时在课程设置上适应新形势的应急之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北大中文系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有杰出的语言学家罗常培(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语言学家魏建功(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古典文学家、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把现代文学抬上大学讲堂的开拓者之一、著名文学家杨振声;文艺评论家杨晦;红学家、古典诗词曲研究专家俞平伯;文艺理论家蔡仪;古文字学家唐兰;语言学家周祖谟,以及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冯文炳(废名)等名师。在中文系的师资队伍里,还有一位不应忘记的名师,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从西南联大到战后北大回迁复校,一直在北大开设各体文习作和语体文写作课。据其学生汪曾祺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回忆:“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汪曾祺在“联大”的作业,沈先生都仔细修改,改完后,推荐出去发表。汪氏在昆明时期发表的作品,是由沈从文自己买邮票投出去发表的,而汪曾祺却事先全然不知情。汪曾祺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不幸的是,在1948年春至1949年春,他因故几乎完全崩溃,改行,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古物研究工作,从此与文学创作无缘。一位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候选人的作家,过早地结束了文学创作生涯,不能不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件遗憾的事情。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学中国文学系、燕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新闻系并入北大中文系。随中文系并入的有浦江清、吴组缃、余冠英、王瑶、季镇淮、冯钟芸等名师;燕大中文系和新闻系并入的有高名凯、林庚、孙楷第、林焘等名师。稍后,中山大学中文系又并入北大中文系,著名语言学家王力(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等一批名师也随之调入,这无疑是锦上添花。至此,北大中文系一流的教授、学者、专家众贤盈庭,群英聚集,成为全国高校中文系的学术文化重镇。一流的师资,就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几十年来,北大中文系先贤们的辛勤耕耘,已培育出一批文学、语言、文献等领域的精英,在当今全国教育文化领域享有盛誉。
近几年,全国高校形成一股由“系”提升为“院”的风气,而北大中文系的传承者们却了“文学院”的。这种不、不图虚名的思想境界,不仅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充分自信,而且也是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这块折射出深厚文化蕴涵的招牌和先贤们艰辛创业的怀念。
上诉李克强 东亚峰会百年设计大桥垮塌上海闹市裸拍女夏俊峰之子画作抄袭开发商砍断老人手掌门口现风水阵国防报告书村支书围殴老太病人双眼被挖14年百位落马江苏高考拟不计英语携枪赌博南巡座舰穆沙拉夫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