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2013年10月29日消息,值同志115周年诞辰之际,缅怀思想的新书《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实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0万字,配有70多张珍贵照片,据出版方介绍其中大部分照片为首次公开。图为1921年春天,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主义小组,从事党的创建活动。这是为国际填写的履历表,其中注明:1921年加入中国。
拍摄《百年恩来》期间,俄罗斯中央档案馆提供的蔡畅(别名洛莎)于1938年7月写给国际的关于的旁证材料。其中提到:“1926年由广州回来上海,参加并领导上海有名的三次武装,一切军事指挥都是他负责”,“1927年7月底他被派往南昌领导南昌武装”。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会)。在会上针对浮夸风等不良倾向,强调要“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是他在大会台上。
在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及回忆录中,多是侧重展现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忍辱负重等品格,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总理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式人物。本文着重讲述鲜为人知的四个的侧面,使其形像更加丰满。
一,很严厉。在一次由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有一位部长在汇报工作时,只是照着材料一个字一句话地念,好几次念错闹出笑话来。开始住内心的火气,提醒说:“不对!看清了再念。”这位部长又看着念一遍,情况依然糟糕。“不对!”不满之色溢于形色,会后,这位部长被点名罚了站。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总理前去机场欢送西哈努克亲王离京,大家目送着西哈努克进了舱门,便迫不及待地往机场门口走打算去看正在进行的足球比赛。 勃然变色让秘书把他们叫回来,面对那些将军喝问:“你们学过步兵条例没有?步兵条例里哪一条,总理没有走,你们就可以走了?你们当将军能这样?在部队里,没有走,下边全走了,行吗?客人还没走,机场已经没人了,人家会怎么想?你们是不是不懂外交礼节?”
1965年,去阿尔及尔参加亚非会议,途经开罗时突然接到电报通知:阿尔及尔发生军事,布迈丁本贝拉总统,夺取,建立临时。在一切情况都未明朗的情况下,通过向报告情况,临时改变计划。经过和中央处的研究,同意改变计划,先留在开罗进行访问考察,以便观察形势变化,另作进一步的打算与安排。在之前,打前站的陈毅外长已经到达阿尔及尔。许多亚非国家的领导人纷纷来找他打听中国的态度。陈毅说这次亚非会议必须开!而且一定要开好!后来因各种因素,会议无法举行,陈毅放了空炮,造成一些不好影响。知道后,连连踱步连连说:“胡闹,简直胡闹!”回到后,握着拳头敲桌子地说陈毅“你无组织无纪律!这是不允许的!你是中国的长,不请示不报告,你就敢在那里擅自放炮,都像你这样还了得?谁给你的?这是国际影响问题。你要向毛,向检讨!我在开罗下了飞机就向毛、汇报请示,你在阿尔及尔就敢不汇报不请示擅自发表意见,大半辈子连这点组织纪律性都没有?”
二,武功高强。1913年—1917年,在南开学校就读时,曾拜在天津开设武馆的韩纂侠为师,习学“形意”,后在黄埔军校任部主任,韩纂侠则被聘为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再度学艺,可见恩周来师出名门。遵义会议前期,长期担任军事方面的第一领导者,曾组建了著名的“中央特科”,并亲自讲授如何自己、打击敌人的基本方法。既是课堂上的武术教师,又扮演实践中的“武林高手”角色,常常奋不顾身地亲自指挥红队,抢救同志,,除奸,先后了的何家兴、戴冰石、白鑫和王斌、马绍武等人。当时化名“伍豪”,所以他的特科行动被称为“伍豪之剑”,他的特科比戴笠的部队厉害百倍,蒋介石曾对戴笠说:“如果我们抓住了,整个就会”。
三,酒量惊人。在的队伍里,以武功高强、酒量大而闻名,领教过他酒量的一位将军曾“再跟将军喝酒要带一个营的兵士来保驾”。而在酒桌上唯,因为有一次两人比酒量时,不动声色地陪着他干了两瓶后,许将军就高了,而又打开了第三瓶,一下子震住了他。从此,在面前,许将军甘拜下风。
四,外语水平高。留日期间1918年4月3日的日记写道:“阅英文报,得知日又提二十条于中国矣!”在日本(专题)阅读英文,可见其英语水平的确高矣。一直有阅读英文的习惯,《百年恩来》的纪录片中就有他在工作之余阅读英文的镜头。美国记者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他与的会面:“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
1954年在会议之后经过莫斯科,参加苏联人举办的一个酒会,当致辞时,他使用了英语,以致与会的不少苏联还要翻译把他的英语致辞翻译为俄语。 基辛格博士在回忆录《白宫岁月》里这样描写他所认识的:“他听英语时,不必等到翻译,脸上的笑容和表示理解的表情,很清楚的表示他是听得懂英语的。”
尼克松总统顺利访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答谢宴会上,章含之在翻译尼克松的致辞时翻译错了一个词,尼克松当时说中美之间的距离很近,才1.7万英里,当时他说的“1.7万”英文表达就是“17个千”,当时章含之翻译成“1700英里”。在场没有一个中方人员听得出来,只有抬起头来说:“含之,太近了点儿吧。”除了英语水平较高外,还接触过日语、法语、德语、俄语。1917年9月,19岁的从南开学校毕业后东赴日本(专题),进入日本(专题)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主修日语。
1941年4月,美国作家海明威夫妇访华时,在重庆见到了。海明威夫妇与之间的交谈没有使用英语,而是由王炳南的德籍妻子担任翻译,通过法语进行。据说海明威选择欧美上流贵族在交际场合使用的语言来表示对的尊重,更让海明威惊奇的是竟然不用翻译就能听懂法语。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他的回忆录中对的法语水平有这样的评价:“有一位很出色的法语翻译,其口语相当流畅标准,但她在传达总理的连珠妙语时,偶尔也会出现一两处小错。智慧超人的出于谦虚,同我交谈时没有使用法语,可是他明察秋毫,总是尽可能礼貌地指出和纠正翻译的失误,让她重作确切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