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世界空间周-搜狐新闻
  •   “世界空间周”的由来

      1999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期间,与会国家考虑到,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外层空间,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新,以及1967年10月10日《外空条约》生效,为人类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奠定了法律基础,因而一致,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

      1999年12月,联合国第54届大会核准了第三次外空会议提出的,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定为“世界空间周”…[详细]

      北斗系统启动全球拓展建设

      3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新一代北斗卫星,是北斗卫星系统第17颗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新型信号体制、星间链等试验验证工作。该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详细]

      “太空摆渡车”首飞载客成功

      3月30日夜晚,中国首辆“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级“发车”,经过近6个小时的“车程”,将“乘客”——北斗卫星系统第17颗卫星直接送达工作地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详细]

      长征三号甲“家族”添新

      首飞成功的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专为发射我国新一代北斗卫星而研制的新构型火箭,由基础级和级组成,是长征三号甲“家族”中技术状态变化最大的一员,属于长征三号甲“家族”中的“新面孔”。[详细]

      探月再入返回试验目标全实现

      2014年12月2日,从国防科工局召开的上传出消息,通过对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所获取数据的初步分析,科研人员认为数据内容完整有效。总体来看,试验任务实现了全部飞行目标,全面突破和掌握了高速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详细]

      嫦娥三号开始超期服役

      登陆月面一年中,嫦娥三号先后进行13次月夜休眠和月昼,成功住历次月夜极寒的;完成了30余次无线电测量试验。嫦娥三号着陆器预定寿命期内的月面工作都已完成,但鉴于其状态良好,将超期服役,为我国深空探测积累更多技术经验。[详细]

      探月工程卫星应用写入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在回顾总结2014年工作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分,专门提到了“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对我国航天事业2014年取得的发展进步给予充分肯定。[详细]

      5技术助“玉兔”月球“漫步”

      作为中国首台月球车移动系统副总设计师单位,工业大学于22日晚首次对公布了该校负责完成的“月兔”五大关键技术。[详细]

      五星红旗曾由美宇航员带上月球

      2013年12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等共同发起举办的2013年《科技盛典》各项大揭晓,压轴大—年度科技创新团队由“嫦娥三号任务团队”获得。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现场致辞时说:“他们是中国航天梦的践行者,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软着陆地外和巡视勘察的奇迹……”[详细]

      网友:嫦娥会遇到外星人吗?

      网友自豪地表示,嫦娥成功落月,中国已迈入航天强国之列。随着嫦娥三号传回的月表照片在网上疯传,有不少科幻迷不禁浮想联翩,会不会发现外星美眉的倩影啊?[详细]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探测地震活动

      众所周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天气预报之所以获得成功,是由于牢牢抓住了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了其它一些细节的纠缠。地震预报也必须牢牢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一些细枝末节,才可以能达到预报目的。[详细]

      2014-6太空新航线

      4月9日,以色列“彗星”2运载火箭在帕勒马希姆空军发射了“地平线”10雷达侦察卫星。这是以色列4年来进行的首次本土卫星发射。[详细]

      让卫星通信填补民航交管的盲区迟惑

      自马航MH370失联,时间已过去5个月。与搜索工作同时进行的是对航空安全管控的反思——对于民航飞机来说,什么才是最安全高效的通信手段?“跨洋、开阔水域是地空通信的死角,而卫星通信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详细]

      欧空局要继续实施“火星生命”计划

      在NASA因预算原因而要退出的情况下,欧洲官员表示将会争取通过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来继续实施“火星生命”探测计划。[详细]

      美国招募志愿者试吃“火星菜”

      美国航宇局计划明年在夏威夷进行为期4个月的火星生活模拟实验,现在正在招募6名21岁至65岁的志愿者试吃太空菜。这些志愿者不仅要身体健康、不吸烟,还要具备生物学等学科的学历。实验期间志愿者们要在近似于火星的活,同只能保持有限的联系,绝对不能吃到实验范围外的食物。[详细]

      美考虑在空间站上模拟载人火星飞行

      航宇局正考虑利用国际空间站来演练载人飞往火星。空间站可作为研究人体对长期微重力反应的试验场,而这将是需耗时数月的载人火星飞行的特征之一。他说,该局正在探讨在国际空间站上模拟飞往火星的可能性,为此航天员们在站上停留的时间将超过通常的6个月,并将飞往火星时将遇到的其它条件。[详细]

      欧俄联合探测火星

      欧空局理事会同意继续为定于2016年发射的一项火星通信轨道器与大气气体分析仪任务提供经费。该探测器还将携带一个进入、下降与着陆舱,将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免费提供的质子号火箭发射。[详细]

      欧洲与美国合作“火星生命”探测器

      “火星生命”任务是一项雄心勃勃的火星探索任务,任务的第一部分是发射一个装有静态登陆器的轨道器,预计于2016年发射。两年后进行第二次发射,将“火星生命”号火星车送上火星表面,预计于2019年登陆。[详细]

      10千克“老”奶酪分为两次送往国际空间站

      2011年12月21日,国际空间站新考察组搭乘俄“联盟”TMA-03M载人飞船升空,12月23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作为第30/31考察组执行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考察组的3名航天员分别是俄罗斯的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的唐纳德?佩蒂特以及欧洲空间局的荷兰人安德烈?凯珀斯。为凯珀斯准备的10千克“老”奶酪分为两次送往国际空间站,每次5千克。第一批已于10月底从哈萨克斯坦送抵国际空间站,另一批定于今年1月底出发。[详细]

      欧洲第三艘自动转移飞船

      2012年3月23日,欧洲第三艘自动转移飞船(ATV)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场由阿里安重型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艘货运飞船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和航天爱德阿多?阿玛尔迪的名字命名。飞船已于3月28日与“国际空间站”顺利交会对接,为空间站带去了丰富的实验设备和补给物资,它将停靠在空间站上大约5个月,于8月27日带着空间站的垃圾离开,然后在太平洋上空陨灭。此次发射的第3艘飞船携带了比其前辈更多的货物,达6.6吨,而且搭载的货物也不尽相同,因为每一次运送补给的任务都有特殊需求。[详细]

      会议公布了《国际空间站:人类》

      2012年3月1日,、欧洲、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航宇局首脑齐聚市,召开国际空间站议,会议公布了《国际空间站:人类》和《国际空间站利用统计》报告。《国际空间站:人类》报告主要评估了国际空间站在各国协作下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科技进步和社会效益,并将进一步扩大这些优势,推进人类更好地探索和利用空间。报告中指出,国际空间站在微重力空间中,相继开展了地球上无法完成的创新性实验,在人类健康、远程医疗等方面取得惊人突破,这些将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详细]

      三个领域的研究

      2012年3月23日,(1)人类健康: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独特的实验室,在生物学、生物技术和人体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航天员生命保障和人类未来健康研究的发展。(2)对地观测和灾难响应:国际空间站以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全球观测和监测站”,它促进了全球对地观测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球的问题。(3)全球教育: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众多教育活动,激励着全世界年轻人去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详细]

      旨在激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热情

      国际空间站开设的各类教育项目, 旨在激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的热情。在众多教育活动中美国的教育推广实验最多,其他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此项工作。例如航天局开展的太空育种实验,约60万颗植子随美国的最后一次航天飞机任务前往国际空间站,在太空停留一段时间后返回地球,并被分发至13000多间教室里,供学生们研究学习;业余无线(ARISS)项目使全球的学生、教师及有机会直接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目的。但教育活动不仅限于STEM,还包括人类的各个方面。[详细]

      X任务——培养3700名儿童小航天员

      美国航宇局和14个其他的航构合作举办了一项称名为“X任务:像航天员那样训练”的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涉及让学生们体验像正式航天员那样的营养和健康训练。大约有来自全球40座不同城市的3700名学生参加了这项为期6周的训练体验计划。这项活动于2011年1月正式开始,美国航宇局下属人体研究项目办公室为该项目提供了经费资助。年龄介于8岁~12岁的学生们学习了健康饮食、接受训练并通过完成训练科目竞争。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习了科学推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训练提升了参训学生的体力、协作能力、平衡感以及空间意识。所有这些都和一名正式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之前的训练是同一类型的。[详细]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完成任务

      6月29日上午10时许,在完成所有在轨任务后,搭乘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返回,为本次航天任务划上了一个的句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用12个字来评价这次任务:结果、过程完美、丰硕。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完成,它创造了多个第一:这是中国火箭和飞船首次重大改进以后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操控对接,同时还是,女航天员第一次,并且整个飞行时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详细]

      “三足鼎立”态势形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实施了20年,中央财政安排了390亿元人民币,这些经费主要用在技术研发、样品研制、飞行产品的生产,试验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消耗。通过10次飞行试验,中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现在,可以说,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在自主载人航天俱乐部里已经成为“三足鼎立”的态势,从此,中国人真正了“天上”的生活。[详细]

      “龙”号货运飞船从美国起飞

      5月19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龙”号货运飞船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日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是国际空间站首次迎来私营企业建造的航天器。“龙”号原计划4月30日发射,随后推迟至5月7日,再度推迟至5月19日。企业创始人艾伦?马斯克5日解释,推迟发射旨在“确保飞船软件运行无误,以免损伤国际空间站”。“龙”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将利用数周时间将“龙”号所载521千克货物搬运至空间站内。随后,“龙”号将搭载660千克空间站废弃物返航。[详细]

      美国为确保太空领域地位

      美国航天飞机机群退役后,俄罗斯“联盟”系列载人飞船成为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工具。美国正加大支持国内企业研发新型太空运载工具,以确保它在太空领域的地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002年设立。2010年6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发射“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为私营企业开发商用航天器的里程碑,使美国“打的”去太空的计划成为可能。美国航宇局先前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下16亿美元合同,希望它今后4年内能再执行12次往返于地球与国际空间站之间的任务。马斯克说,企业有意研发能飞往火星的飞行器。[详细]

      美国航宇局与美国物理学会启动了一项合作计划,将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视频与全世界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科学迷们共享。美国航天员唐?佩蒂特在太空拍摄的视频便是其中一部分。这个研究人员出身的航天员,无论到哪里都忘不了他的钻研,在太空也不例外…[详细]

      与以往的游戏不同,在“小鸟-太空版”中有一个DVD,视频中是一场真正的“小鸟”与绿猪的太空大战。这让学生们玩游戏的时候,接受航天知识教育。视频中的主角就是远在国际空间站的第30宇航组的飞行工程师佩蒂特,他在太空“玩”这个游戏不是为了娱乐…[详细]

      吹泡泡,这是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没有什么令人奇怪的。但是,佩蒂特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也“玩”起这个游戏,当然他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进行一项科学实验。太空中吹泡泡不像地面上泡泡很快就会破裂,而是产生了地面无法模拟的奇异效果…[详细]

      第一次探月

      1958年~1976年,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掀起了第一次探月。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射83个月球探测器,成功45个,成功率为55.5%。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把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踩上了月球。之后,阿波罗12、14、15、16、17和苏联的月球号16、20和24进行了载人和不载人登月取样,共获得了382千克的月球样品和难以计数的科学数据,月球探测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左图为阿波罗11号航天员踏上月面,实现了人类登月的[详细]

      沉寂后的复苏

      1976年月球24号离开月球以后,由于耗资巨大等原因,月球探测活动曾经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探月相对沉寂后有所复苏。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号月球探测器,可惜该探测器没有从月球轨道上发回数据,但这是第一次由美苏之外的国家发射的月球探测器。1998年1月6日,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它是自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25年后美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探月飞行。它的任务是探测月球的地质结构、矿产分布、气体构成,确定月球上是否存在冰和。它发回的数据表示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可能存在大量冰和水…[详细]

      第二次探月

      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一号”被发射送入太空。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月亮)号顺利发射升空。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由嫦娥一号备份星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将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计划于10月1日下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二号”有望采取软着陆的方式降落月球,来验证轨道控制等相关技术…[详细]

      靠的是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推进了科技实力的不断跃升,把中国载人航天的一幅幅蓝图变成了现实:京郊田野,矗立起现代化的航天城;大漠深处,崛起世界一流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太空,构筑起陆、海、天基一体化的载人航天测控网……而中国航天的每一次梦圆,又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会产生7~12元的回报。我国1100多种新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详细]

      靠的是中国特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有优势

      神舟牵动神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空前迸发,汇聚成助力神舟一次次的强大力量。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把齿轮啮合般的协作加注到了托举神舟的火箭之中。无论杨利伟、费俊龙,还是翟志刚、聂海胜、刘伯明,每一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在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几乎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载我们的是神舟,助推神舟的是整个神州的力量![详细]

      靠的是中华民族勇攀高峰、敢于超越的进取和创新勇气

      在自力更生中起步,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面对太空,激发起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一系列“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无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详细]

      舱内空气清新如春

      在如何舱内大气的清新上,技术人员也动了不少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在目标飞行器研制之初,就在设计上加强了有害有毒气体的控制,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那些结构稳定的,经过太空飞行的优质材料,如果用新型材料,就必须经过充分的地面试验,同时,在舱内还设计了相应的监测及净化装置和大量的措施,这些装置和措施都经过了地面的大量试验。通过这些办法,可以航天员在太空家园里,也能享受清新、无毒、无害、无味空气了。[详细]

      自动化飞行

      在太空飞行中,如果让航天员一直盯着仪表,肯定会让航天员视觉疲劳。为了减轻航天员的工作量,节省更多的精力,科技人员设计了各种自动化预警装置,这种设计使得天宫一号上的仪表不用航天员每时每刻都盯着。如果组合体发生异常情况,哪个系统工作不正常,哪个数据指标发生大的变化,在航天员还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自动化预警装置就会自动报警,提醒他们及时发现和处置。[详细]

      女航天员有自己的“闺房”

      在天宫一号组合体里,为使航天员睡得舒服,技术人员专门设置了三个睡袋,也就是说,航天员在睡觉的时候不是大家混着盖“被子”,个人用个人的“被子”。在组合体里,科技人员除了为女航天员预备了单独的床铺和被子以外,还早已针对女航天员生理特点和生活需要,进行了特殊关照。 [详细]

      “太空密室”里说悄悄话

      航天员长期在轨道上工作和生活,与家人通话,是他们缓解思念之情,保持快乐的重要手段,而与妻子、老公或孩子说说悄悄话,有些是不方便让别人听见的。为航天员与家人说悄悄话的私密性,在天宫一号里,技术人员设置了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他们与家人说悄悄话,别人是没法“偷听”的。 [详细]

      降低噪声办法多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噪声对航天员的影响,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点,科技人员在噪声的控制方面也动了不少心思。在天宫一号设计阶段,科技人员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制定了严格的生活区和仪器区噪声控制指标,把噪声的控制作为一项指标专门列出来,通过技术攻关一点一滴的加以解决。 [详细]

      2012,人类与航天

      三年前,当好莱坞灾难《2012》席卷全球票房的时候,人们觉得2012离自己还远;可是,很快,2012年就真的来了。

      人类迟早要地球,是毫无疑问的。霍金将人类希望寄托在航天技术的发展上,从一个侧面说明,航天技术发展承载着人类未来的希望。我们宁愿相信,霍金之说并不是建立在科学依据上,而应该理解为大师对人类的一个忠告。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类地星球和移居外太空的方法,能否在200年内找到却不一定。但做不到不等于不需努力,否则就会坐以待毙。人类的重任,或许真的非航天技术莫属。即使暂时不能向太空移民,将航天技术用于防灾减灾却是可以尝试的;而且事明,在减灾防灾方面,航天技术也是大有可为的。[详细]

      2012,世界还是?

      2012来了,传说中和电影里描述的世界真的要来了吗?其实只要具有科学与,就会认识到“预言”只是而已。本刊同时选编《2012,世界还是?》及《彗星会撞上地球吗?》两篇文章,一方面是辟“世界”之谣,另一方面,是想提示人类应有危机意识,通过科学手段找到应对可能发生的地球灾难的办法。毕竟居安还要思危。[详细]

      探月方兴未艾

      至今,人类总射了129个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59个,苏联64个,日本2个,中国2个,欧洲1个,印度1个,成功率大约为50%,这主要是苏联和美国早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失败较多。进入21世纪以后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全部成功。不过,21世纪与冷战时期的月球探测热潮有明显的不同,探测月球的目的由冷战时期主要满足和科学需要,改变为把科学探索和经济利益相结合,以探测月球资源为主,为未来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打基础;探测月球的规模更宏大,将陆续发射采用最新技术的多种先进月球探测器,研究月球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进行月球特殊空间资源的开发。[详细]

      嫦娥工程二期

      我国的嫦娥工程一期目标已由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全部实现,目前正在实施二期工程,核心任务是实现探测设备登上月球,进行科学探测。其全称叫“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 即把月球探测器发射至月球表面软着陆进行探测,精细探测着陆区的土壤、岩石、、热流和月表的,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建设月基天文台,为月球的选址提供月面、地形、月岩的化学与物质等数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