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南昌大学新闻与学院院长陈信凌:学养与技能
  •   编者按:金秋时节,又到迎新!各新闻与院校都积极开展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其中,迎新大会上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迎新致辞及寄语,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各新闻与院校的迎新致辞及寄语,对青年新闻学子初步了解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正确掌握新闻学学习方法、蕴育形成新闻理想等,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也应该是我们新闻教育界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内容。一篇精彩的迎新致辞及寄语,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或许并不亚于一堂课上的专业传授。为此,经联络商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与人民网传媒频道共同开展“新闻与学院迎新致辞及寄语”征稿活动。热烈欢迎各新闻与院校领导、老师、毕业生、在校生积极!

      》》》点击查看《“新闻与学院迎新致辞及寄语”征稿启事》。

      南昌大学新闻与学院院长 陈信凌

      首先,欢迎从四面八方来到南昌大学,来到我们南昌大学新闻与学院。可以肯定地说,这里不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们也不是最好的新闻学院。不过,我希望经历了在南昌大学的学习阶段以后,你们会认为这里是最适合你们的新闻与学院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院的情况。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6月的江西大学新闻系,第一任系主任由当时的江西大学副校长于生兼任。于生是延安时期的老新闻工作者,曾任职于大众报、等单位。新闻系成立的时候,当时只有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设有新闻系,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被称为新中国后出现的第三个新闻系。简言之,我们的专业教育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传统。

      现在学院的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层次丰富。学院设有4个系:新闻学系、电视学系、广告学系、影视系;5个本科专业:新闻学、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学、学、电视艺术学、新闻与专硕、出版专硕;一个博士点:管理学。共有教职工78人,本科生研究生共1500余人。

      开学典礼照例应该讲讲专业学习的内容,我今天不全面展开,重点谈谈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如何处理好培植学养与掌握技能的关系。我们学院的5个本科专业,是文科中典型的实践性与应用型专业。在这里没有象牙塔,直接面对社会,面对业界。我们的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业界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优秀从业者。这种技能具体说就是新闻采编的技能、广告制作营销的技能、播音主持的技能。我们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专业技能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院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一向非常用心,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在国内的一些权威性的比赛与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信心,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在1994—1998年期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了面向全国高校新闻类专业学生的“韬奋新苗”评选,评审的依据是学生的实践性作品,我们推荐的学生年年全部获,而且每年至少一个一等,这个成绩在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中比较突出,在省办院校中首屈一指。当时的《》《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在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们学生取得的成绩也非常突出,尤其是在2005年的第一届,我们获得了影视类广告全国唯一的金。在2007年举行的第二届,我们获得了平面类和类两个一等。这两次比赛成绩,、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也都做了详尽的报道;2011年5月初到6月初,人民日、人民网为纪念中国建党90周年,主办了大型主题活动“追寻”。 南昌大学以新闻与学学科为主体的5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期间,人民网设计了三个榜单,根据参与者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的情况,以及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对所在学校和参与者个人进行人气指数排名,我们的团队和学生个人经常占据榜单前列。该活动结束以后,人民日还特别给南昌大学党委发来一封感谢信。其中写道:“十天中,贵校同学行程数千公里,寻访红色足迹,缅怀先辈。行程满,不辞劳苦,展现出高昂的热情、过硬的综合素养、出色的协作和扎实的写作能力。他们在活动期间发表的博客、微博、照片和各类文章,记录下一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真实生动,亲切感人。经、人民网编辑见报、上网后,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外,我们的学生还在的播音与主持,各类制作评比中也获得很好的成绩,为我们学校与学院赢得了荣誉。

      由此可以说,注重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对于我们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须臾不可无的专业意识。不过,我们有不少同学在这个问题上过于信马由缰,以致一个认识误区,即只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文化素质与专业理论类课程掉以轻心。在这里,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以为我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只是与专业技能类课程相关,而与文化素质与专业理论课程不甚关涉。很显然,这样的认识是站不住脚的。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老师训练大家念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是上专业技能课,如果问大家最喜欢的播音员主持人是谁,很多同学都会说白岩松。那么,你觉得白岩松的出色就在于他念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说得比我们顺畅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他有比一般播音主持人更深厚的学养的支撑。

      现在的问题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养?首先当然是学好我们开设的这类课程,这是不言自明的。此外,还要在课外有意识地进行有选择性的大量阅读。在这个方面,我重点谈三层意思。

      第一,关于阅读书目。我们过去曾经给学生开过课外阅读书目,现在也有学生要我开书单,但是,我在这件事情上变得越来越谨慎了,我觉得这里大有奥秘。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现在也终身学习的观念。如果为终身学习开书单,问题还没那么复杂。反正只要是精品,广泛采撷,多多益善。张之洞、鲁迅都给年轻人开过书单。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就是要回答年轻士子“应读何书,书以何本”,因此被人称为“为学之门径”。其中采撷宏富,列举了2000多种古籍。鲁迅的书目是专为他朋友许寿裳的长子许世瑛开列的,这份书单虽然统共只列举了12种书名,但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包括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诗文合集,其容量也非常可观,不是轻易就可以完成。如果要给在座的同学们开书目,我认为其容量应该是大家在四年内可以读完,而且尽可能要显示出阅读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学们在毕业时要在学识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如果书目所列书籍过多,同学们无法逐一披览,尤其是在大家的视线已经被网上读品牢牢把控的今天,完全可以确定,大而全的书目很难得到真正落实,基本成为了一项摆设。

      那么,综合各类因素,我认为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为着提高自身学养的目的而开展的课外阅读,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阅读数量适度,而且每个人的阅读数量也可以有所不同。在质量上要求是经典、精品;其次,书籍的类型要有所取舍。课外阅读的书目大多不加设限,辐射范围很广。文史哲、政经法,还有各类自然科学,都可以一网打尽。因此,一定要有所取舍,取舍的依据是自己的学养储备与学术志趣;最后,课外阅读要对专业技能学习有所助益。我们已经认可了阅读书目可以不加设限,但是,阅读还是有明确目标的,也就是说要有利于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因而,阅读书目应该呼应专业学习目标。

      第二,关于阅读的状态。阅读的状态是与阅读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这里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就是,阅读是不是一定要有另外的目的。在过去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好读书,不求甚解;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从这些表述里,让我们感受到读书功利性,读书是人活着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中的常态,阅读本身就是目的,其中具有无穷的乐趣。在我看来,这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特例,在现在越来越稀见了,大量的阅读是有功利性或目的性的。常见的有两种,一是为了休闲解闷而阅读,阅读的目的除了填充时间消耗空闲以外,别无他求。其阅读处于闲散状态,注意力无须聚焦,精力处于半投入状态,似有若无;第二种是为了特定需求的阅读,阅览养花、烹饪、旅游等书籍,就属于这种类型,阅读过程状态积极,但是往往是一次性的,无须积累与延续。我们大学生的阅读应该与这两种形态有所区别,是一种学习与研究的方式。不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量投入时间与精力,而且还应该讲究秩序与重点,积累与延伸。可惜的是,现在有些同学在课外往往采用休闲解闷的阅读方式,看似忙忙碌碌,其实收效甚微。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引以为戒,免得临近毕业时发出宝山空回的感叹。

      第三,关于阅读网上制品。现在的大学生课外阅读之所以变成一件需要提醒、督促的事情,是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在较大程度上被网络所牵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家关注网络,主要是接受与贪看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论坛上的文章,而非网络上电子资源提供的各类数据库。微博、微信、论坛的内容关涉面极其广泛,举凡、经济、法律、人文、历史等等,只要是有卖点、焦点、热点、笑点、哭点,乃至疑点、难点之处,无一不触及、不评议。当然,这种阅读并非毫无益处,存在的问题是大家在接受的过程中把控不了自己,投入的时间太多。而且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类网上制品大多是作者们率意随性而为的,同学们由于缺乏必要的辨析能力,便不加细察照单全收。更有甚者,这种课外获得的网上学问,使得一些同学成竹在胸,自信满满,以为自己已经洞察万象,参透天地奥秘。很显然,这是一种必须的错觉。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微博、微信、论坛的文章,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补充,研究的线索,但是肯定不是我们学问的根底。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祝大家励学,早日成才!

      2015年9月13日上午

      陈信凌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文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享受特殊津贴。现任南昌大学新闻与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新闻与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与教育学会理事,江西省人民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江西省人民学位委员会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委员会专家、江西学会副会长、南昌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编委、暨南大学媒介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大江舆情中心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