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教育与实践深入发展,10月19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24年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召开。
论坛围绕“新闻传播学科的全球挑战与知识创新”主题,邀请国内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与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理论对话,促进学科内部思想交流,共商合作与发展径。48位国内外新闻院系院长、负责人出席本次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出席并致辞。他表示,在当今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学领域面临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期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及各兄弟院校能够围绕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展开充分的知识交流与观点对话,构建起稳固而多元的信任与合作网络,达成校际国际间的相互借鉴、相互支持、相互成就,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张辉锋的主持下,来自美国、俄罗斯、埃及和中国的多位新闻学院院长围绕新闻传播学科的全球挑战与知识创新发表主旨。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Tom Reichert指出,AI技能对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通过引入具备AI专长的教师、提供AI相关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基础AI认证,并与行业伙伴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升AI能力,以应对雇主对AI专业知识的需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以“以中国为方法:新闻学知识创新的根基、方法与语境”为题,从新闻学的全球视角出发,探讨了新闻学面临的结构性、自主性和性三大挑战。他认为,新闻学的知识创新应当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新闻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学院院长Elena Vartanova探讨了俄罗斯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架构及其面临的挑战。数字化和全球化促使传统与新兴数字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资源和受众注意力进一步分散。Vartanova强调,俄罗斯需要适应这些变化,以维持内容质量和生态的健康发展。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详细地剖析了新闻传播学科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诸多挑战,强调应对变化需要性思考,在实干中学习以及加强跨学科融合。他呼吁,应充分认识变化的不可逆性,增强居安思危意识,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埃及开罗大学大众传播学院院长Souraya El Badaoui从人工智能与新闻教育的未来出发,就AI的应用、角色和新闻从业者在AI时代应培养的核心技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她认为,新闻业的未来不仅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也将由使用人工智能来讲述重要故事的人塑造。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聚焦于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闻教育产生压力、专业建设滞后、师资队伍迭代缓慢、国际视野有待加强的挑战,并认为可以从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回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重视能力养成等方面应对上述挑战,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语言学院院长Viktor V.Barabash强调“大数据”对于当下新闻教育的重要作用。对此,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运用算法处理大量信息,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内容及其受众,进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新闻叙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表示,应当关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多元异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者应当意识到理论的困境,专注“去语境化”,应对内部与外部共同的结构性挑战。同时,应基于自身土壤,回应时代。在调动能动性知识的同时挖掘“小逻辑”,着眼“大逻辑”,重构知识、价值、规则三维联动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表示,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对新闻教育的影响。他强调,在新闻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而创学方法,推动形成行业应用导向。同时,应当意识到人工智能在质量、效果层面上的局限性,推动基础性技术的发展及数据应用规制的实践,共同构建以“人”为主导、“人机协同”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立一周年之际,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鼓励知识创新创造,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世界”数字创新平台的数据反馈和学界专家评议的结果,联盟遴选出了2部学术著作、10篇学术论文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最新在大会上进行推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的著作《大公报全史(1902-1949)》共计270余万字。他认为,大公报办报实践中的新闻理想、职业和实践行动,时至今日依然深切影响着我们的新闻工作,亦是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条有效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保军著述的《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新闻十论(新修版)》历经24年的深耕,为中国新闻学提供了观察、分析、探索新闻理论的一种基本框架,对新闻理论的诸多基本观念、范畴、概念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介绍了论文《“新闻-宣传-故事”三元模型:论文化子系统的形式界面》,从系统差异的角度提出,未来应注重发展对新闻和相近文化系统的实际工作有阐释性和针对性的精确理论。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就《生产宣传的理论来源与新闻实践——以晋冀鲁豫为例》一文作简要分享。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宣传工作不仅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深刻体现了中国新闻宣传事业的独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论文《信息博弈与唐代进奏院状报再研究》的创新之处,既立足中国新闻史学的传统血脉,又从传统的实名考证转向背后的传播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操瑞青基于《嘉庆至同治年间广州辕门报诸史实考论》一文深入研究了在中国社会被动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沟通方式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整体转型的影响,力求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经验”,为建设自主知识体系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沙垚基于《可沟通关系:化解乡村振兴多元上体关系的内在张力——基于A县的田野观察》,分享了有关媒介传播化解乡村振兴难题的研究,阐发了“可沟通关系”对于化解乡村内部张力、构建未来乡村振兴支撑性主体的关键性作用。
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毛丽丽介绍了论文《传播九连环理论假设与国际传播致效可能》,在“传播六连环”基础上提出“传播九连环”概念,进而指导文化边界的再现和消融,提升国际传播质效。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李静介绍,《中国百年对播政策变迁及其逻辑》以新闻传播学为第一视角,兼顾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多重视角,梳理了百年来中国对播政策不断由实践检验并调整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对于新闻工作和对播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当天下午,院长论坛平行论坛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推进国际传播学科发展的创新径、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等议题交流对话。
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品牌,至今已是第九届,旨在为全球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学者、师生提供思想交融平台,搭起促进学科发展、增强中外交流的桥梁。本次论坛的召开,是贯彻落实习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的生动写照,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的文化力量,对我国新闻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