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音乐考研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
  •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市共建。目前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5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90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有19人担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28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8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50人,其中教授788人,副教授769人。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自建校以来总共培养38万余名优秀人才,为中国、建设和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4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则,着力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中堪当大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66个学术学位专业、33个专业学位类别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总共拟招生约4300人,其中非全日制学生约1000人。学校全面从严、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实际招生规模届时将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数最终确定。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和推荐免试;复试由中国人民大学自行组织。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报名时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达到相应级别水平;复试时加试所报考专业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复试时提交相当于所报考专业学士学位水平且字数不少于1万字的论文1篇,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文章3篇。

      5.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人员,还须符合我校2025年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计划招收攻读研究生招生简章的报考条件,详见“人大研招网”发布的通知。

      (二)报名参加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条件,详见所报考院系网站上公布的本专业2025年招生简章。

      (三)单独考试(含援藏计划)的报考条件,详见“人大研招网”发布的2025年单独考试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2025年援藏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申请条件,详见“人大研招网”发布的2025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

      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时间内根据我校要求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网址:)完成填报志愿、复试确认、复试缴费和待录取确认等手续。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其他符合免初试资格(如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等)的考生,应在国家的全国统考报名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

      报名包括网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时间内参加网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报考援藏计划的考生,按照自治区教育的要求选择报考点,并办理网名和网上确认手续。

      (2)考生应在时间登录“人大研招网”和“教育部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缴纳报考费。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网名信息或重新填报,但每位考生最终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且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或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登录“教育部研招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6)报考时请注意查看招生专业要求。招生专业目录中凡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计划”的研究方向,均备注“仅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计划考生”的字样予以提示,请考生在报名时注意选择报考专用方向。

      (7)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复试前须向招生单位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

      (8)符合教育部条件并申请享受照顾政策或初试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未按申报的,不享受相应照顾或加分政策。

      (10)我校积极为残疾人参加考试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残疾考生如需我校在考试期间提供合理考试便利服务的,应于报名阶段与考点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我校沟通申请,以便提前做好安排。

      (11)考生网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2)确认时应积极配合报考点,按照核验工作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网上确认的具体时间和要求,请密切关注“教育部研招网”并及时查看报考点关于网上确认的通知。

      (3)考生因错选报考点、报考单位、考试方式导致无法确认,或未在时间按照报考点要求确认报名信息的,报名无效,已支付的报考费不予退还。

      (4)在职考生报名无须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与所在单位因报考而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考生如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阅档案,造成不能参加复试或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我校和报考点根据相关,对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参加考试。

      考生在考前应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提前10天左右登录“教育部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考生请注意留存电子版和纸质版准考证,在参加复试时备用。

      2.初试方式均为笔试。对初试所使用的文具,《准考证》上会作出具体,考生应按《准考证》上要求提前自行准备,带入考场后应接受监考人员检查。

      3.初试时间: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每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以时间为准。

      5.初试科目:请通过“教育部研招网”和“人大研招网”查询我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7.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班、不提供历年试卷、不指定参考书目,请广大考生提高、对待,避免上当,防止权益受损。

      1.实行差额复试。在生源充足的条件下,参加复试的考生人数不低于招生计划数的120%。差额的比例,以及初试、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由招生院系确定,并在复试前公布。

      2.复试信息发布:我校将结合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初试成绩总体分布等情况,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和各类专项计划的考生提出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符合教育部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加分政策。请考生于2025年3月登录“人大研招网”查询复试基本要求,同时登录所报考院系网站查询复试名单和复试具体办法,按要求支付复试费并下载复试通知。

      4.复试内容:将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专业素质、外语水平、实践能力、创新等。具体考核形式和标准由招生院系确定并在复试前通知。

      招生院系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考核工作。思想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考生的态度、思想表现、品质、、诚实守信等方面。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1.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结合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表现等方面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

      2.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校将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或档案审查意见)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考查考生思想素质和品德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或工作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

      3.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校将通知拟录取考生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国家有关执行,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4.在被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应届毕业生如不能提交毕业证书原件,或在境外接受高等教育但不能提交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证书的,取消录取资格。

      1.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类型。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各专业学习方式详见“人大研招网”。

      2.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学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按照学校章程,我校办学地点包含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以及苏州校区。国际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地点在苏州校区。

      各专业基本学习年限详见“人大研招网”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我校为全日制学生安排住宿,对非全日制学生不提供宿舍。

      我校通过多元助体系支持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提高待遇水平。考生可访问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在“规章制度”下“培养制度”专栏查阅相关介绍和管理实施细则。

      我校将按教育部要求,在考生报名、初试、复试和录取等各个阶段,通过“教育部研招网”和“人大研招网”及时发布信息公示。

      3.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我校考场规则及《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我校全部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

      4.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中华人民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等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给予处分,直至学籍;对在职考生,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对考试工作人员,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或其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2025年,我校哲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社会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统计学院、物理学院等学院将结合实际采用硕博直通研究生培养模式,详情请咨询相关院系。

      (三)入学报到时,我校将根据上级部门的对新生的入学资格进行复查,复查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