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十一期刊发王树国校长署名文章:《创造良好文化生态 促进大学持续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第十一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新一轮的发展,开始进入注重内涵发展的阶段。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根本在于找到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把握住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才能大学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性。
所谓竞争优势,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组织在竞争中所处的一种态势,是组织拥有的并为竞争对手所不可比拟的一种优越条件和地位。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自然也存在竞争优势的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培育措施等问题的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不管进行哪方面的讨论,核心问题是要弄清楚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只有弄清楚了这一点,才能够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良好的文化生态。这样讲,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一流大学在本质上具有更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功能;二是世界一流大学自身的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文化依托;三是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引领功能与其自身的发展,在文化生态这一点上是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
首先谈一谈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大学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比较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一个结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个大学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加上文化引领这一点。对于这一结论,我们是赞同的。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功能的思考,开始触及到了大学认识的核心,开始渴望大学真正的文化回归。每一种社会组织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定位与价值,大学的定位就在于它是社会文明的先导者,在传承与社会文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从大学的这一基本定位出发,大学理应起到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社会文明的者和先导者。大学对于社会文明的引领,从其内部来看,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状态提升到自觉地状态,给予那些将来担负社会的人以自觉的力量和必要的知识技能;从其外部来看,主要通过文化创新、文化来去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跃升,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测试你前世死因总的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要强于其他大学,比如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文化引领功能非常强,当然,也正是这种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奠定了他们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大学在某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起到对社会文明的引领作用,比如学术上的不端行为、过于追求办学数字而忽视办学质量、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等等,也因此大学近年来屡屡受到社会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与自身所肩负的有所,面对这一情况,大学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大学既要融入社会,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绝不能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成为不良现象的俘虏,这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其次谈一谈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文化依托。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设: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这一判断无疑适用于大学的与发展。我们都知道、剑桥、哈佛、斯坦福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很多人都会说他们出过很多名人,他们的毕业生当中出了那么多总统、首相、诺贝尔获得者、大企业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杰出人才?是因为他们的知名教授多?实验室设备好?经费充足?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最关键的还是大师成长的,是这些名校的传统、文化与。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其中包含着文化的传承,也包含着文化的创新,如果一所大学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等于否定了历史的经验和传统,如果一所大学不去进行文化创新,这等于固步自封,终被淘汰。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去对待大学文化,做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发展,逐步从过去偏重办学规模的扩大调整到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其中首要任务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突出大学和大学,并探索以大学文化促进大学内涵建设的实践根基和工作机制,这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必须跨过的门槛。
最后谈一谈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引领功能与文化依托之间的关系。用的观点来看大学文化引领功能于大学发展的文化依托,二者是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哈佛大学为美国培养了多位总统,还有众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它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同时,哈佛大学的文化、,对美国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看出,大学对自身的文化传承及不断地文化创新,对于推动和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大学要真正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建设,只有大学自身的文化具有较高的层次,才会有力量去影响社会、引领社会。同时,大学在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的同时,也会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文化和文化创新,比如现在有些大学受到社会上“名校排行榜”、“名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等的影响,过于追求数字上的攀升和短期效益。这种大学被社会的现象,使得大学不仅难以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反而会对社会不良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诸多的这种事例,促使大学必须进行文化,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这种文化和的。
什么是文化?有的学者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人类生活的样法”。这样定义文化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的生成无疑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它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一种凝练、概括,它反映的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根本性的道理和最本初性的价值。
大学文化集中反映了这一点。我们总结一下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内涵,所讲的道理都很简单、朴素,比如莫斯科大学的办学是“科学是对真理的清晰认识、启迪和智慧”、莫斯科鲍曼大学的办学是“勇气、意志、执著和勤奋”这两所大学都强调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强调人的和自强;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强调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这些大学的内涵来看,强调的往往都是一些根本性的道理和朴素性的原则,并没有多么高深的道理和华丽的辞藻。但恰恰是这些根本性的道理和朴素性的原则,反映了大学对人类本初性价值与的不懈追求,换句话说,本初性、根本性的东西往往是能够经得起检验,能够被历史不破的真理。无疑,大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不变的。
大学文化生态就是要坚守和继承这些根本性的道理。一所大学文化生态的形成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在这方面,哈工大具有优良的传统。哈工大的马祖光教授,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是当代高级知识的楷模。马先生早年留学,回来时,他攒下的外汇没有买家电家具,而是用来买仪器设备,他回国时把自己的旅费省下来,本来可以自己用,但马祖光说,国家有点外汇不容易,既然我没有用完,就把这些外汇留给别人出国学习用。这就是哈工大人的责任感和哈工大人对事业的忠。这种被后学们传承下来,最近几年哈工大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有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师生群体,有冒着生命寒江救人的学生,还有哈工大的博士支教团等等。这些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与哈工大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在哈工大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哈工大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把国家和事业的责任心集于一身的,以诚信取信于天下的在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承,这些看似很简单,但却深刻地反映了哈工大人的价值追求。正是有了这种价值追求,哈工大才能够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业绩,哈工大的未来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依赖这种由几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生态。
不同的大学文化生态会对大学的办学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点从中美大学的办学对比上就能够看出来。中美高等教育的差距在哪里?首先在教育上的差异,就是关于对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这种的区别主要是在与奉献上,中国学生读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毕业后谋取好的职位,看重的是收入、地位这些东西;而美国学生读书更多的是追求志趣,是通过对某个学科的毕生钻研来实现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因此,我们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与他们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取向。这一对比提醒我们,在大学办学过程中,要在最基本的办学上不断进行反思,大学要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要把那些被人类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纯粹性、真的东西继承发扬下去,这既是大学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大学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的核心所在。
大学是先进知识的创造之地,担负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大学的创新更加明确、更为突显。促进创新的要素有很多,譬如人才、物资、设备等等,但根本性的基础绝不能忽视,那就是大学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生态的土壤。
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大学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创新并不是简单地一种给定方法、技术和手段的习得,而是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文化生态的生成。为了加快创新速度,国内一些高校不惜花高价从国外请来一些知名学者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把这种做法当作一种捷径,对于这种做法我们不敢苟同。一个学校创新的出现并不是靠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靠的是一个群体,一种。换言之,一个学校最根本的创新就是大学自身这块土壤,在这块土壤上,能不能长出好苗子,这块土壤肥不肥沃,这块土壤对创新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是一块盐碱地,就是一个好苗子,也难以结出饱满的果实。哈工大在2004年发射了第一颗由我国高校自主研制的试验卫星――“试验卫星一号”,2008年又发射了由哈工大抓总研制的“试验卫星三号”,这样高频率创新的出现,我们认为并不是由于某个人的贡献,而是得益于哈工大良好的文化生态。哈工大在地理上并没有优势,信息也并不非常通畅,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创新性,究其根本还是与哈工大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哈工大人有这种,始终都在思考着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始终能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哈工大人有这种品质,能够做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对认定的方向持之以恒,总要弄出来个究竟来。正是由于哈工大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文化土壤,才能够不断激发学者们内在的创造力,才能够不断取得创新性的。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团队协作的,这是创新所必需的一种文化土壤。哈工大具有非常好的团队协作,这是哈工大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曾经有位大学的党问我:“科研经费做完课题节余之后,这些经费你们多少比例用于购买仪器设备?”我说:“我们学校没有这个,我印象中大家剩点钱都买仪器设备了。”这位说:“你没有要求,大家怎么会去买?”我说:“这就是一个传统。老师带我们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他省点钱,就买仪器设备,学生就跟着学,省点钱没想到揣在兜里头,首先想到的是添置一些仪器设备,为未来的发展、学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是哈工大的体现,是科学研究上的团队的体现,有了这种,创新就容易多了。
一所学校的文化生态不好,即使是有好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也难以取得重要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大科学家,或者是对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家,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想到的绝不是自己的利益和,而是把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作首要,他们当中有的甚至一生贫困潦倒,然而却无怨无悔。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站在的基础上,就无法做到献身科学,也无法有所成就。因此,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营造一个具有社会承担意识,对科学事业充满热爱的文化,如果大学中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具备了这些品质,那么科学上的创新就不会遥远了。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要杜绝那些忽视长远发展、只追求短期效应的行为,在创新方面急功近利,往往导致过分注重对具体技术、方法、手段的模仿,使创新程式化、模式化,很难产生出重大的科研发现。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膨胀,就会产生学术造假,这会对大学的文化生态产生巨大的,遗患无穷,因此要从根本的体制和机制出发,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大学的良好文化生态不受到,促进大学不断创造出人类的发明发现。
当前,高等院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办学质量。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要紧紧抓住大学文化生态建设这个“牛鼻子”,通过创造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内涵和办学质量,促进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马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