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在想,总有那么些人对于这所年轻的大学或鼓或吹,或贬或抑,活色生香,何必呢。如果我们足够强,实力会为我们说话,如果我们弱小自然多言无益。我倒希望UCASS第一届开局分数不必如何如何高,如何如何赶英超美,把自己搞得那么紧绷,大学问需要闲暇与宽松的,学生嘛适合就好,有教无类乃我研院家法,重要的不是进来的何种货色,重要的是那些一代代走出的毕业生是什么样的成色。
奥,对了,CASS最能安贫乐道,当初90年代有人调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原来是社科院的 ! 有时你想想老一辈知识那股精气神,你就会知道这帮人从来不是把仰望星空挂在嘴皮子上,人真的是在为往圣继绝学(比如徐梵澄老爷子),为生民(比如杨小凯这样纯粹的家伙,比如顾准、李银河、吴敬琏),为开太平(莫干山上的四君子)。
知道CASS价值的人自然会知道如何为自身的选择负责,因此对于广大考生还是那句话:认同CASS的,喜欢就报。
我们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国家,你们恰恰是我们最有希望的那批人,旧的风尚不会改变,只有等那些食古不化的老古董死绝,新的风尚才能起来,而你们恰恰是新的风尚的载体,是文明的着落,是为人能弘道),本应该在文明之光的下探索“未知”,在这样的进程中顺带达成自身的全面发展(自明诚),这样大学才有了着落。大学是人生之中继站,并生胜负手。一所大学要起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UCASS恰好三才不缺,完满,但要想走远,我还是希望他走的踏实点,君子学道以爱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研院和CASS的人情味自然会注入这所新大学,别忘了我们的校歌是“人文之光”。言不尽意,千言万语终归于:吾校道大,黯然日彰,可也!
那么任何一个健全的脑袋都要问了,这些大人物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得说说CASS和研院的可人之处了。
徐梵澄:某个人生阶段你会研究,而且很愿意搞点硬核的正见,偶尔你会研究《瑜伽师 地论》来入入门,于是你愿意追究原始佛教的源头,但你却不懂梵文,于是徐老爷子的《五十奥义书》就在你的书架上有了一席之地,我每读到会意处不免忘形,虽然我专业不搞这个:这是绝学。 在研院你碰到一个有着戒疤的师太,这个师太不远千里从向一个非出家人求法,这个师太还有着美国大学的计算机学位,这师太是你的博士师姐,然后他导师叫魏道儒。这种种看似怪诞的画面,其实名字叫:学术。
杨小凯:皆知道后发优势,但很多人从诺得主克鲁格曼听到了“后发劣势”,你知道他发扬了谁的洞见吗。中国巨大,但对于中国现象有更加深谋远虑的学人早就预见到了中国当前困境,他最早论证了“后发劣势”,而且最早捡起亚当斯密的“分工”大旗,试图把经济学的根基建立在更为形式化的可靠基础上,皆知道边际分析,而这位天不假年的学人“超边际分析”正静静的躺在我的书架上表明着自身立场:常读常新。小凯当初没有更好的去处,cass收留他做了研究生后来留所,再后来被邹至庄带到普林斯顿,再后来在莫纳什撑起一个学派。(嘿 你知道吗 当初我是冲着克莱因的Link模型去IQTE的,那时只是理想主义现在成了有切实手段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者,全拜三年的放羊之旅)
顾准:这个被文艺青年说烂的人物,我也不说了,但顾准之于孙冶方,与杨小凯之于于光远如出一辙,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CASS的人情味其来有自。中国经济学最高叫孙冶方经济学,许多人说这是CASS自娱自乐,但我总是想说:这些论文有几篇恰恰塑造我们现在的经济格局,经世致用也不过如此吧。
李银河:当所有人都知道同性结婚化,李银河先生一直在论述中国的同性恋的认同,这很多人都知道。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费孝通的高足,在中国的关键节点的推手作用,社会学家本色依然,因循守旧从来不是CASS学人的特质。记得我曾经缅怀过杨绛先生写道:
杨先生的追忆潮正炽,这四天也退得差不多了,扯两句。杨绛,李银河列位先生的能力都得靠一个鼎鼎大名的夫家而为外人所名,皆因夫家早逝而世称之,国人幸与不幸皆系于。杨先生其学养不因钱先生显,其容止不因女儿身而轻,共人文之光,达至善之辉,此讣。 (杨绛 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皆知“王小波”,却不贵“李银河”。只是在中国进程上缺得了王小波,却万万缺不得李银河。没有李银河怎么能成就未来的“四君子”,社会学家之名,李银河确乎不可拔!
四君子:莫干山会议的,塑造了当前市场格局的一帮经世致用的家伙,也只要真正忠于所学的人才能做到这个程度。几个家伙日后去向是的缩影,有兴趣的自己发掘下权当为你们日后文献检索打打基础。
吴敬琏:每年给CASS一众先生发新年短信,我那贺词编的诘曲聱牙,老爷子未必知道我是谁,但每年都给我回个贺信。我这是攀龙附凤吗,不,我跟老爷子几无交集,但老爷子促成的“市场”是我辈福祉根基,听到“新年快乐,祝天天向上”,我至少知道我辈普通人的向上一终归有个着落,而作为CASS一员你可以稍安,因为老师们的榜样在那里,他们从你这里赢得的尊重,真是你愿意去努力的东西,而你知道这一切不是空中楼阁,是可能的。
研院三年,某过得并不j激扬文字,也不粪土当年,我的本科院校是个像院的老牌工科院校,然而研院干脆就是个院(我也活成了“慎思楼的幽灵”),校风实际上厚重有余,灵动不足。被梯若儿的公司金融苦了三年(临毕业也没打通任督二脉),但所在研究室有中国第一个博弈论博士(给我写了博士推荐信,我后悔没报老爷子的博士,老爷子思维灵动,交叉学科搞得不赖,跟弗农史密斯j交情匪浅,恰恰风格也是经济学的打法。嘿,你知道如今大火的AI是谁最先在国内研究的吗:是CASS的人工智能学会,现在托管给了北邮,每次google 改机器host我都想起这茬,大骂一声:天杀的长城),有梯若儿好基友拉丰的高足(又是社科院人情味的典范),本想着在搞个phd免得见了熟人不好打招呼,结果挂了,被抛向社会(当新所长给我拨穗时,我想起了老所长,老爷子跟余永定退的很洒脱),但在研院的三年我以为我只是“慎思楼的幽灵”,但我知道CASS列位先生教育我的可能恰恰是担当:有些事情你不做,没人会做,这样我们的文明化进程终归有个着落,我们下一代会的在一个更加公平富强的国度将现在的某些进步视作理所当然。
本人作为社科大第二届本科生,同时也是社科大社会学的“黄埔一期”,一年前也同样向师兄师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现在有了将近一年的体验,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答案。
第一,作为社科大的的前几届学生,你在这所大学会拥有无数的可能,以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待遇。正如我们刚刚进入这所大学时听到的那句话,“这所年轻的大学将由你们来定义,而不是被它所定义,你们未来怎么样,社科大就是什么样”,这句话不免让我们感到无比振奋以及倍感责任;其次就是由于人少,你可以和你的几乎所有老师,甚至一些你所接触的大佬们混地很熟,以便于你在学术地视野上具有更多地可能。
第二,作为社科院的直属院校,几乎可以这么说,社科院的资源都能为你所用,为你授课的基本上都是来自社科院各个所的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以及部分中青政的老师,就连马原、毛概等课你也能听到来自社科院大佬们研究的前沿邻域的知识;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上了头条的“硬核形政课”,全是由社科院的学部委员来讲,每次都是座无虚席。
第三,十分浓厚的学术氛围。小院地处良乡,四周的让你很难相信你身处帝都,同学们都戏称自己是在上了大学(滑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我身边优秀的同学们追求学术的理想的安静氛围。正如我们概论课上一位社科院的老师给我们说:“北大挺好,但就是有点太闹腾了,每天什么事都特别多,小院的安静恰能让你在最该读书的时候多读点书。”除了良好的读书,各种学术活动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疯狂的“追星族”,他们追的是他们仰慕的学术大师,各种高校间的文化交流、各种名师和名师进课堂,能让你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学术前沿的最新。以及特色的“师徒制”培养模式,直接让硕士博士导师来带2-5名本科生,想象一下,身边都是十分优秀而且还追求进步的同学,天天都能和大师直接交流,你又怎么能不选择优秀?
第四,硬件条件来说,虽然我不太了解其他高校的硬件条件怎么样,社科大的硬件条件至少能让我很满意了。别的不说,三人寝室,卫浴,空调暖气,24小时不断电不断网已经能秒杀很多高校了。
一, 作为一所刚成立的大学,她错过了所有“985”、“211”,第一轮“双一流”高校的评比,在心中的地位自然暂时还没法和一些老牌名校比,也没有和我们的兄弟院校“国科大”比,但是请记住她的定位“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背靠社科院,社会名声我想三五年或者等我们这些“黄埔前几期”社会后能够慢慢提升起来,最终成为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校中的佼佼者。
二, 作为一所文科性大学,自然无法拥有综合类院校那样浓厚的传统典型的大学氛围;因为人少,可能校园活动也相对较少。但毕竟大学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习。(男女比例不用担心,均衡的)
三, 确实地处偏远,出行不太便利是事实。但是学校有摆渡车,定时的发往地铁口,以及几个固定的地方
四, 学校初创,在体制和机制方面确实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经过学生和学校的沟通,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并且建立起了学生和学校管理层直接对话的机制,现在反映问题的渠道已经十分畅通了。
最后,我想地对关心这个学校的人,以及意愿报考这所大学的同学说几句话:这所大学也许现在没有“985211双一流”高校们的社会知名度,那不是因为实力问题(社科院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地位相信毋庸置疑,生源也至少能比肩中等985高校),而是时机问题,以前的评比还没有我们,而属于我们的时代又还未到来;这所大学也许地理区位、学校规模、饮食出行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我抽象一点说:“这所大学也许没有‘高楼‘,但这所大学有’大师‘。”也许你仍艳羡老牌名校们漂亮的,但你终究是被它们所定义,而来到这,你能额外得到那份“筚蓝缕,以启山林”的荣耀。错失清北的遗憾?不愿屈就普通名校的“定义”?有志人文社科的梦想?经世济民的责任?建功立业的狂傲?来这里吧,这里都能装下!
最近是招生季,我来介绍一下社科大比较拿得出手的优势——师资,可能许多人还对学校师资有一些“疑问”,我特地找了几个同学帮忙,做了这份统计,不是十分完善,以后看情况再完善吧。至于我们学校的其他优点和许多缺点请移步其他回答。备注:统计的是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大家可以看看社科院老师和外校专家老师的占比,最后我来解释一些东西,大家看到的来源为社科大的老师的确就是中青划转的老师,但是我们可以拿一位老师的教育经历来看看,比如赵亮员老师:
2007年-2011年,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方向。期间,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ISR, University of Michigan)联合培养。
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届本科生。去年夏天填报志愿时曾经在知乎上搜过这个问题,但因为当时没有人真正体验过社科大的生活,其答案也就不太可靠。如今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现在的我大概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希望我的一点小感受能够给以后的同学提供一点可靠的参考。(由于其他方面的需要语言可能略书面)
短短一个学期,就已经为社科大的大师深深折服。他们让我真正地领会到何谓学富五车,何谓著述等身,何谓虚怀若谷,何谓行为世范。正如颜渊谓孔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星光璀璨来形容社科大的是丝毫不为过的。
党委张政文教授亲自为我们讲授外国文化概论。跟随着张教授澎湃的讲说,我深深地思索着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尽情地领略古希腊独特的人文景观,地吸收着人类文化精华中的精华,如痴如醉地浸润在人文历史的大好河山……教授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年近花甲却声如洪钟,头发斑白却神采奕奕,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化所塑造出的奇迹吧。在外国文化概论的课堂上,书本已是次要,教授的旁征博引早已将书上单薄的内容填充得满满当当,只需丢掉时间空间的阻隔,凝神跟随他在人类文化的莽莽丛林肆意穿梭,从古希腊人类肇始,到荷马悠然吟诵,从文学经典到中国四大名著,刚刚还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战火中回望,一下又嗅到了二战中硝烟的气息;刚刚还在为冉·阿让的命运多舛扼腕,一下又因简·爱的爱情坎坷而叹息;还有忧郁又犹豫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意志坚强的悲剧人物阿伽门农、经历传奇瑰丽的浮士德,还有娜塔莎、安娜、韦拉、苔丝……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不断地在耳边我纵身拥抱文学世界的万千气象。除去知识的讲授,教授不忘教给我们的道理,此时的他又成了一位苦口婆心的长辈,而唯一和其他长辈不同的是,他的道理除了来自自己的生活实践,更来自文化长河中无数人物的经验教训,因此显得更厚重,也更耐人寻味。教授曾经讲到古希腊悲剧中的日神和酒神,而恰恰是在他的课堂上,潘神的与狂热、阿波罗的与实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能认识这样的大师已属难得,享受他整整一学期的授课更是无上荣幸,而能成为他的,在他的下进一步探索汉语言文学的世界,实是人生之幸,除了与自己加倍的努力,再无敢有他求。
其他教授同样是魅力四射,令人倾倒的学术巨匠。讲授先秦思想史的学部委员中教授——之前一直是为博士生讲课的——专门适应本科生较为薄弱的学术基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原始思维、考古文化、诸子百家等等奥秘无限的知识,一点点带我们探索人类思想滥觞的情景。若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一个动辄为国家级学术课题作开题报告、头衔荣誉数不胜数的大师,是这样的谦和、亲切,在他的微笑里,是作为的慈爱,在他的眼睛里,是作为师者的期许;大师之大,或许就在那的气魄里,在那无限慈爱和宽厚的眼神中吧!还有对我们表面严格但内心满是欣赏与疼爱的郑大华教授,仅是凭他那平和的笑容和可爱的湘潭口音,谁能想到这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佬呢?
学校每周专门开设课,我们也因此领略了数不清的大师风采: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时期外交与中国国际关系的变迁,外国文学研究所长陈众议教授与我们一起探讨了文学的意义,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教授将口头文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带入我们的视野,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党圣元教授引领我们思考国学的时代价值,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教授带我们关注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三边问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教授我们思考人文学术与塑造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告诉我们优秀学者的基本素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教授带我们回顾和思考了中华人民国史的研究,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教授生动地讲述了语言学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关系,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教授动情地回忆了文学和他人生之间的难解情缘;还有赵稀方教授为我们解开鲁迅不一样的一面,李建军教授启迪我们思考真正的文学应有的模样……太多的大师,太丰富的知识,太广博的视野,太深刻的思想。课上,我们获得的是无价的知识,结识的是有趣的灵魂,留下的,是久久的与思考。
曾以为大学的选择会是一次铤而走险的行动,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收获的满是幸福和。一个学期,我充实了行囊,坚定了脚步,想必每一位社科大“黄埔一期”的战士们或多或少会有相似的感触。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几乎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今天我引用这样一句话,不是为了论证其中的道理,而是想借以观照我们年轻的社科大。这句线年梅贻琦在就任国立大学第一任校长的中说到的。
之中总会觉得,如今的社科大,就像彼时的:同样的年轻,也同样的气盛;一样的创业,也一样的勇猛;不知彼时的是否和社科大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大楼,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两所学校一样有着仰之弥高的大师级人物,甚至可以说,由于依托了国家智库社科院的资源,今天的社科大似乎更加受到学术界得天独厚的偏爱和恩宠。
回顾百年历史,正因为有了大师的引领和早期人坚定的,这所中国向现代大学转型时期的先锋院校,才能历炮火而斗志不减,任岁月浸淫而风骨依然。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后,终于创立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成功范式,成为中国最高学府,引得精英来汇,美名远扬。而如今的社科大,同样是在教育的风口浪尖应时而出。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当下,社科大有责任,也有能力身体力行,以新生之活力及勇气,顺势而为,走出一条最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大学教育之。创业者,只管按照最应时、最合理、最进步的方式开拓呵,不惧旧习阻滞,怎会优柔寡断?社科大,年轻绝不是她裹足的理由,而只会成为她敢闯敢试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师荟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定将开创一个以光荣梦想为名的未来,甚至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全新时代。
年轻的社科大固然有初出茅庐的青涩,但也多了年轻的朝气和斗志,作为第一批本科生的我们何其幸运,我们手中紧握学校的命运枢纽,掌握着描绘未来的主动权。其他知名高校可能更多的是成为学生为自己贴金的名片,但没有借以夸耀的历史的社科大开创者们,注定要用自己的成就打出年轻学校的第一张王牌,注定要用全部的生命熔铸成社科大历史的。我们怎样,学校便是怎样——这其中,是被时代选择的无上幸运,更是历史赋予的严肃!
2018年3月16日更新,原答案在后面我再简单谈一谈在社科大半年多的感受吧。我在社科大这半年多的感受,归纳为一个词,就是“如鱼得水”。这里给了我最包容和的治学,这里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的理论的人(要知道,我在高中拿着一本中史走在上回头率都超高),同时,这里也可以地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学理论。这里有非常棒的治学氛围。390个同学,人才辈出,藏龙卧虎。很多同学高中时就有很高的人文社科功底,大多数同学都有一颗治学的心,都有做学问的态度。在这里,我遇到了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的挚友,也见到了一些素养极高,基础极好的优秀同学。这里大师云集。我们本科生都配了学业导师,清一色的都是博导,他们真真切切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我的导师就是城市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经常地与我面谈,交流,关心我的生活和发展,指导我学习,给我布置了学习任务,也计划让我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项目。我校的缺陷,或者说频繁被质疑的地方,无非就是两点。一是部分学生认为从中青政过来的老师太多。事实上,社科院没有办大学的经验,部分课程由中青政原来的有经验的老师上太正常不过了。并且中青政过来的老师有一些是十分出色的。当然,确实有一些比较糟糕的老师,但是这样的老师,哪个学校没有几个呢?我所了解到,top2高校尚有一些被学生认为十分水的老师,一些985高校这样的老师更是多。个人认为,一所大学的无论好坏,肯定都有好老师和不好的老师,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大师,治学和氛围怎么样。我校被诟病的第二点,就是基础设施,硬件。mimk-009这个没法洗,我也难受啊,看着学校这么穷我也很啊,看着空地没钱盖楼,我也不爽啊。健身房,游泳馆都没有,真是简陋啊。嗯!我要了!不不不,读书要紧,读书要紧。其实吧,我校的成立确实比较仓促,很多方面确实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我校的各方面在快速地发展和完善的,我对我的未来和社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
首先一点,我校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不是中国青年学院,我们与中青政的关系是转移本科招生权,接收部分本科教学资源的关系,没有从属,先后关系,中青政回归中央团校,没有了本科。
我们是一所高起点的学校,依托于社科院和研院的优秀资源,出生之际便自带,备受瞩目。今年第一年招生,我们的录取线已然很高,在大多数省份超过了中山,中财,中等老牌名校。
从我个人来讲,我最看重社科大的以下几点:1.直属于中国社科院,以中国人文学科最高学府社科院研究生院为建校基础,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源。2.师徒制。“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科大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3.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符合要求的优秀本科生,可在就读2-3年后,继续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小班制教学。每班15-30人。5.生活条件。宿舍是三,带卫生间,有空调热水。校园设施齐备,运动场地充足。哪怕距地铁站不远,学校也有摆渡车送学生到地铁站,学生安全,也节省脚力啊
学校初创,必然争议和怀疑,但是在,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凭借优良的办学基础,创新的教学方式和优秀的生源质量(腆着脸自夸),我校一定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录取分数线也会逐年攀升。想要报考我校的同学,可要努力了!
虽然鄙校在社(zhi)会(hu)上还是小透明,不过这两年国科大分数年年上涨,在大部分招生省份已经达到第五(前四清北复交)
比较看好社科院大学,发展或许会和鄙校相似。(认为不太可能有鄙校分数收得高...当然有国家政策扶持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当年国科大成立都是一片唱衰,招了个状元更是一片。 现在社科大成立了,倒是看好的人比较多。 这是什么毛病啊?..)
大一是专业课比较少的一个时间,财管的专业课暂时只有微观经济学和高数(不过高数作业已经让一个文科生忙不过来了),其他都是党史,近代史,马原,毛中习一类的课程。
不过就算是这类课程,老师们也能把它讲得非常有趣,非常深入,课堂气氛也是很活泼的,老师从来不按套出牌,大家可以大开脑洞,放飞。
前一阵导师制也落实啦,看着一张有134个大佬(反正都是博士生导师,一个能教我800个)的名单,要我们选30个。我在欣喜之余也有点担忧,毕竟对于未来的方向也不是特别确定。不过大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所以目前也不是太担心了。
看你的层次,同专业情况下,能清北人复交,再加上北师中财外经贸的王牌专业。如果没把握,社科大绝对是最好的选择了。
具体到报考应进一步对比相同或类似专业才能得出结论。比如中科院大学和社科院大学一些比较冷门或艰苦的专业会对投档最低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很多人怀疑这官僚气息太重。事实上这的学术,管理人性化专业化起码比大部分学校强多了。通宵自习室,外包的专业物业。东门有门禁,出入保安还会。校医院可以开点日常药物,也可以转诊到医院和良乡医院。报销虽然要等但也都会报。管理人员都非常有礼貌。
大概因为学校学生少,层次也到了硕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不大,没有一点高高在上戾气。就是食堂少,没啥好吃的。
关于课程和专业。因为社科大批准成立到招生,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在第一年招生的专业和报备的材料很大程度沿用了中青政之前的,这仅仅是为了避免漫长的行政审批。并不代表专业和师资实质完全是中清真原有,希望大家不要乱带节奏。况且社科大第二年预计新开设的专业也已经出来了,这就很明显与中青政并不存在多大的联系了。
好久之前写的答案最近怎么又被挖出来了 其实以前两校的同学没必要撕,对于中青来说,社科大的文凭绝对比之前好使,对于社科院的学生,严格来说中青这个学校已经不存在了,眼光放长远,社科大以后的定位是综合性文科大学,中青的影响并不会有多大。
就我自己来说,也在工作中遇到过十几年前从中青毕业的前辈,我们私下也依然是亲切的以校友相称,大家都是成年人,你自己无愧于在学校的生涯就好。
有些人的回答,有人黑的太无脑。实话实说,社科大凭借社科院的资源,从成立初就万众瞩目,很快就会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社科院在全球智库排名都是很靠前的,在中国更是排名第一。社科大依托社科院的资源,发展前景还用说吗?又整合了中青政的很多资源,今后在人文社科教育、研究领域的地位,会和中科院大学在自然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地位一样。社科院学部委员(等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直接授课,各个研究所和社会精英当导师(师徒制),这种资源还用再质疑吗?看看成立较早的中科院大,就能想到社科大的未来。会比清北人差吗?某些985比的了吗?性价比还用说吗?
学校所处的真的是一个比较安静不浮躁适合学习的好地方,学校校园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很大气,图书馆馆藏丰富,学习氛围好。两三个人一个房间,宿舍有空调卫浴,整个高校这条件的也不多见吧。食堂、教室、图书馆、教学楼走廊、教学楼厕所等都有空调,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等所有公共卫生间都有免费纸随便用,真的是很人性化的大学......进了社科大,出身必然高贵,社科院的历史、级别、影响力、知名度都在那摆着,社科大的层次和美誉度,会差吗?社科院名人辈出,社科大前身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校友,看看便知。
升。一还记得入学第一天就去听房宁教授的,那句“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深深地震撼到了我。有人可能要说,这只是一句标榜而已。但是,当你看见学部委员们(有童鞋可能还不清楚学部委员意味着什么?可能不太准确的视为院士吧。)在上娓娓道来的时候,他们的学养,并不晦涩艰深,而是清空如话,字字着实。朱琳委员的,140教室一千多个座无虚席。她面对同学,总以您相称。她在中向我们展示了她实地研究乡村垃圾问题的经历,她的待人接物与为学扎实的,给我们上了一堂真正的大家课。为什么她要称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您”,为什么社科大在本科阶段就给每一位本科生配置真正的导师,我想这就是人文社科的的体现,姑且断章取引用孟德斯鸠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平等而的世界。”图:去见导师,导师人巨好,不过布置的书还没有看完。(捂脸)
坐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二有一次从外校归来,走在社科大平静的街道上,忽然想起近一年的收获。从一本本难懂的经典著作,我看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观点如何在一位位大师手中传递,诠释。是的,小院不大,小院楼不高,而且很静。我忽然想到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什么是人文关怀?什么是社科?关键是在于人,我们研究人的问题,观察人,也尊重人。就像在文化入门里的哥特建筑,尖锐、高耸,体现神性。在这里所学到的,都像中国古代园林,强调人的关怀,强调我们的责任。图:图书馆开门排队(不好意思找不到图了)在课上、法制史解读卢梭,解读中国的近代曲折,在文化入门中体会在希腊罗马文化和教影响之下,如今的是怎样形成的。图:写报告几乎崩溃的我,一边对大神无限,一边真的要哭了。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接触文献。它们共享着很大一部分经典。这里同一时间丰富的让选择变得困难。最后,送有兴趣有机会来到社科大的童鞋一幅杨绛先生为学校题的字。
1、关于大家关注的本科生教育。中国社科大的本科教育,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核心师资全部由中国社科院配置,由中国社科院提供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国社科大的核心师资配置、教学培养、生活、校训校址,和原来的中青政的本科教育没有很大关系,更不是所谓的“社科大的本科教育就是中青政的本科教育”。
2、校址在如今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良乡。偏京师一隅,名曰辛瓜地。离市中心较远,但也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什么进个城两小时之类的。我们曾经很准确的计算过地铁到各大商圈的时间,从学校门口地铁到西单,整整一个小时。所以在城区西边游玩实习,比如金融街中关村,通勤在一个小时左右。当然如果去国贸那就给个微笑吧。
3、中国科研院所的教育原来都是只从研究生开始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竞争与流动,招收自己的本科生是其更大更强的必要条件。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走的是和合作,招生纳入指标,共同培养的方式。而创办自己的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一直在寻求的方式,中国科学院已在2014年开了先河,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改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今年,中国社科院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科院大学。至此,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国科大短短四年时间,本科生源水平已经有了快速的提升,在很多省份挤掉了中科大排进了前五。我们不去讨论说挤掉谁或者排在什么名次这个事情,但是眼光放长远,起码可以看到,未来几年,中国社科大会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招收生源也会稳步提升。
4、另外一个回答下,研院的某个同学说的很好。在社科院,还是很有一批严谨治学的人。当代的中国,大家读书就业大都是奔着金融计算机去的,我也不能免俗。但是在社科院见到很多真的是心怀家国,兢兢业业治学,传承中国社会科学的人,我对他们是怀着深深的的。长期以来,社科院受到很多,比如,总是要作为党的,发出“一些声音”,也承受很多,这是身份和任务,不可避免。但社科院那么多兢兢业业治学的人,也应当慢慢为大家所知。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中国边境线和大大小小诸国都扯皮不清,大家一筹莫展,高层无计可施。最终还是中国社科院祭出古籍典载,为中国领土证明了“自古以来”。有时候我觉得社科院太沉默了,自身的优势功绩也未见,后来慢慢理解,可能沉默的挨骂和背锅,也是任务的一种吧。
5、关于教学培养。因为原来社科院只有硕士博士,没有本科生培养,所以新的教育模式下,具体是怎么培养的,还在不断完善阶段。6月末中国社科大刚刚召开第一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副校长和也在近期出国洽谈和国外大合培养的合作,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能力从社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就倾注良好师资和心血,把孩子们培养好。
有些人不看好社科大,但对社科院和中青政根本不了解,我们可以互相辩论嘛,竟然把评论关了,还把下面我的评论搞没,是自己没底气吧?凡是关闭评论的文,一律不具有可参考性,,大家要提防!
呵呵,这次实为渔阳鼙地来。中青政思想极为,并非五毛学校,创始校长是胡光翟邦,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