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最快叠衣服”、“如何泡茶”、“家里怎样不出现蚊子“……让麦子没想到的是,这类课程“人气居然高过一些大V”。“怎样最快叠衣服”、“如何泡茶”、“家里怎样不出现蚊子“……让麦子没想到的是,这类课程“人气居然高过一些大V”。
平台对内容不作过多干预(鉴定是否违规违法、信息不实等),而帮助课程推广、运营以提高用户互动率和复费率。此外,荔枝微课通过策划专题活动来产出PGC内容。
截止目前,荔枝微课及周边号累计有700万用户,入驻机构及个人约为80万,每日新增课程约1万节,用户半年留存率在26%~30%。
对麦子和她的团队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自创业以来,团队一直围绕着微信生态做周边服务,运营号矩阵的社群时,经常有老师或达人在群里分享课程。
但直接通过微信群讲课的弊端很多:一个社群最多容纳500人,课程无法二次分发;如果人数超过500,老师只能借助转发语音机器人来扩散讲课内容。
然而即使有了机器人,群与群之间也是封闭的,没办法互动或跨社流。比如一位女性用户对瘦身、育儿、两性婚姻关系都有需求,她得加入不同社群,“订阅效率比较低”。
基于此,团队萌发了创建去中心化微课平台的想法。考虑到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平台首先搭载于微信号。
2015年9月,荔枝微课启动研发。在麦子看来,平台有点像早期的淘宝,所有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开课、听课。“每个人都可以在淘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有内容输出能力的则可以在平台开设直播间,建立课程进行销售。”
作为平台,荔枝微课不对内容作过多干预(鉴定是否违规违法、信息不实等)。只要用户有内容,就可以进入直播间分享。
而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研发大量音频并发、课程个性推荐等的技术解决方案。“音频卡顿、网页进不去等情况,很早就用技术解决了。”
比如荔枝微课能够实现课件与语音同步,即老师讲课时提前把PPT放到素材库内,讲到哪里就播到哪张PPT;用户听课时也是一样。这一操作不需人工和电脑,直接在手机完成。
经过半年多的研发,去年6月,荔枝微课(号版)上线。小步快跑的过程中,平台更新了转播中心、自动分账系统等大大小小300多个功能。
此时,作为一支连续创业的团队,麦子和伙伴们都觉得这是门好生意。“很多课程可以二次销售,又没有库存。”像以前一样,他们甚至没想过要融资。
6月底,平台刚上线不久,核心团队还充当着客服,包括麦子。一天晚上,她在后台看到一条留言,篇幅挺长。
留言来自安徽某县城一位的语文老师。因为热爱国学,她在县城里举办亲子国学阅读活动。通过这种线下,她一个月的收入不到3000元。
后来,这位老师把课程搬到荔枝微课。经过朋友圈一层一层的,连隔壁县城的人都加入了她的课程。在平台,她每个月又多挣3000元。
同时,她和伙伴们也意识到,相比于以前的项目,微课平台是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可以做成国民型的产品。”
此后,随着平台课程增多,团队对内容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帮助课程推广、运营。荔枝微课向老师们数据分析后台,通过监测在线听课率、预约率、转发率等,调整标题、文案等内容以提高互动率和复费率。
另一方面,同为知识付费,荔枝微课与知乎Live等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课程更为体系化。比如学小语种,平台会将课程分为月度、季度或年度课,用户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后,也有利于提高留存率。麦子介绍,用户平均在线位老师的课程。
荔枝微课也有意识地产出PGC内容。类似淘宝的“双十一”活动,平台方参与专题策划活动来聚集流量,比如4月读书日、5月母亲节活动等。
经过平台的包装、推介,某些非头部用户也积攒了不少人气。比如一位北大心理学的老师讲人的性格,单次系列课程点击量过百万。“而他的工作室只有7个人。”
在麦子看来,覆盖头部和长尾流量、囊括多类型课程的方向是正确的。“用户可能只是来听健康课程,正好看到了讲职场的内容,适合的话他也会去听。”而讲生活小窍门的课程,“人气居然高过一些大V”。
目前,荔枝微课及周边号累计有700 万用户,入驻机构及个人约为80万,每日新增课程约1万节,用户半年留存率在26%~30%。本月,平台再获A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金沙江创投跟投。
采访尾声,麦子表示团队将闭关两个月,研发新产品。在此以前,他们极少发声,用户靠口碑与自然增长。今年,团队计划在用户及老师数量、内容运营上下功夫,“发展空间还很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