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期末考试,令100多名学生深感意外,许多学生一拿到《美国文学》的试卷,还以为拿错了,试卷是全英文的。有学生诉苦:由于英语不太好,尽管是开卷考试,但还是有些试题内容没看懂,对答题肯定有影响。(1月9日《武汉晚报》)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期末考试,令100多名学生深感意外,许多学生一拿到《美国文学》的试卷,还以为拿错了,试卷是全英文的。有学生诉苦:由于英语不太好,尽管是开卷考试,但还是有些试题内容没看懂,对答题肯定有影响。(1月9日《武汉晚报》)
考生之所以“深感意外”,主要缘于在以往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考试中,多是中文命题,作家作品片段一般也用中文翻译过来。但这次考试,学院将英文翻译的“任务”交给了学生,无疑是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对此,院方将其解释为一种“创新型”的考试形式,称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学生在‘天然质朴’的文字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但笔者以为,这种所谓“创新”,有悖于作为以国学母语为重点的专业院校的办学旨,极易产生学业和歧义误读,值得商榷。
诚然,按照现行的大学课程设置,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英语教学和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在“外国文学”的考试中加点“英译汉”的能力测试,当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旨是什么,其教学与考试的重点究竟在哪里?让以“分析鉴赏”为最终目的的考试先过英语翻译关,是不是有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之嫌?“外国文学”毕竟不是“外国语言”,欣赏外国文学非要精通英语翻译吗?这种无谓的增加难度,除了迎合时下“英语万能”的过度外,对中文系的专业学习究竟有多大帮助?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张需先翻译后鉴赏的全英文试卷,极有可能因为考生翻译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分析鉴赏水平。由于外国语言与汉语在语义、结构和表述顺序上存在不同,同样的一段英文可能被翻译成不同的汉语版本,从而造成语意歧义甚至相左。
试想,经过见仁见智的英译汉作品,何以体现“忠于原著”,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真实度”,其“天然质朴”又该如何体味?未必精通英语的汉语老师,面对翻译结果参差的试卷答案,批改者又该以怎样相对“统一”的标准评估考生的鉴赏水平?更何况,英语不太好的考生,压根对有些试题的内容就“没看懂”,何谈鉴赏?由是观之,要确保“全英文”的创新效果,还需对中文系的学生进行英语补课才行。
“创新”不是追潮,更无需猎奇。遵循教育规律、考量学生实际、致力科学与周延,方为教育创新的。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