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貿易和產業的全球化,文化也在全球化,盡管人員流動比貨物運輸成本更高,語言障礙也比商業壁壘更難突破,但全球文化的一體化過程卻正在穩步推進,跨國公司、大型傳媒和流行影視作品在其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越來越多的人在喝著可樂、看著美劇、說著英語,也自然引起一些人對強勢文化排擠甚至地區文化的擔懮。
類似過程也在像中國這樣的地方差異極大的國家中發生著,隨著城市化、人口大規模流動和長途交通的大幅改善,地方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普通話即將消滅大部分漢語族小語種,川菜和火鍋已征服全國,蘭州拉面、沙縣小吃和武漢鴨脖也已隨其流行而喪失地方性,與此同時,更多地方性的菜餚、器物、服飾、詞匯和習俗則正在逐漸被遺忘,對此也有不少人扼腕嘆息。
在《創造性破壞》一書中,美國經濟學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以經濟學家的眼光考察了全球化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並回應了上述擔懮;他指出,開放和貿易在消弭和削弱不同社會間文化差異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各社會內部的文化豐富性,全球化確實在將世界文化融為一體,但這個整體所包容的文化分層、亞文化、小眾愛好、消費品類、藝術門類、專業化程度,其多樣性和豐富度是任何傳統社會都無法比擬的。
從個人選擇機會的角度看,這兩種多樣性的意義就很清楚:各自封閉的社會遠看著五彩斑斕,但生活於其中的個人並未因此而有了更豐富的選項,中國據說曾有三百多種戲曲,但每個地方的人能欣賞的,恐怕只是其中一兩種。
在高度封閉的傳統社會,這種地區間多樣性,僅僅對極少數富貴人士纔有意義,比如由家庭教師陪著花幾年時間游歷歐洲的英國貴族子弟,或者將大量光陰耗費在悠哉悠哉的趕考、赴任、返京和丁懮旅途中的中國士大夫,還有少數常年奔波於主要商上行商。
相反,當今任何一個中等城市的美食街上,都能吃到比過去的貴族游歷天下數十年所品嘗過的更多菜餚、小吃和酒類;傳統戲曲號稱有上萬劇目,但大多數戲迷能看到的,翻來覆去也就幾十種,而且故事情節多數老套雷同,而今天你只要願意,每天都能找到幾部新電影來看。
對照生物界可以更好的理解這一點:有兩種生物多樣性,一種是由地理隔絕造成的,比如長期孤立的大陸有著與歐亞迥異的生物區系,另一種是在單一區域內基於差異化的比較優勢,通過策略分化、分佔不同生態位而形成的,著名例子洲馬拉維湖的數百種麗魚,都是過去十萬年內由同一物種輻射進化而來,其間並沒有地理隔絕。
因封閉隔絕而造成的地方文化,並不是因為當地人有多喜歡而得以保留,而是因為過高的流通成本或制度壁壘讓他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因而這種多樣性也常脆弱的,一旦技術變化大幅降低流通成本,或者制度壁壘,就會導致大滅絕,正如物種曾被來自舊大陸的入侵物種輕易消滅一樣。
那些在更大范圍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的物種,對所在生態位有著更好的適應,因而對該生態位的佔據也更牢固,同樣,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大市場中贏得受眾基礎的文化產品,將有更強的生命力,生產它們的作家、藝術家、表演者也更有創造力,因為他們的受眾有著更多選項。
傳統文化的地域性,使得它總是以捆綁式套餐的方式提供,個人無法對各組成要素分別作出選擇,你住在四川,就只能說四川話、吃川菜、看川劇,而在現代開放社會,你可以在工作時說英語,朋友聚會說普通話,回家說吳語,工作日吃麥當勞,約會吃法國餐,請客吃火鍋,在家自己做淮揚菜吃,在生活的不同側面,可以置身和享受不同文化。
當我們觀賞《國家地理》的紀錄片,或者翻看人類學資料,贊嘆各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態,感受其豐富性時,不要忘記,其實我們是站在視角俯視,作為旁觀者,我們纔有機會將異國風情和古風舊俗作為日常生活之外的調味點心來品嘗,真正生活於其中的人們不會有這種感受,相反,他們多半一有機會就會迫不及待的逃離這些封閉文化。
增值電信業經營許可證(ICP):黔B2-20010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5212006001
營業執照:95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40824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黔)字00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