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安博杯”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落下帷幕。此间新华网对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各位新华网的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方伟处长来到我们的现场。方处长,你好,首先请您跟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方处长: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我们国家就业的岗位增幅却并不常明显,所以相对来说,就业形势应该是比较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
主持人:这正因如此,我们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分外重视。就本次“安博杯”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我们部门是主办方,可以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大赛的相关情况吗?
方处长:这次教育部举行“安博杯”首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赛,目的就是通过大赛促进老师之间相互的观摩、交流、学习,提高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推动我们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来看,已经达到预期比赛的目的。本次大赛除了港澳台以外有31个省市报名,有996所高校,72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参与的广度、范围和数量从效果上来看是比较好的。
方处长:进入大赛全国总决赛环节的选手共有30名,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范围非常广泛。课程内容从的探讨到职业的探讨,从就业到创业,从学习生活规划到时间管理等的规划,比较全面。很多选手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基本上是代表了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最高的水平。
主持人:在刚刚研讨会的发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很多老师提到在正职之外,兼职来做就业指导的工作,您对此现象怎么看,您觉得是否应该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方处长:从长远看应该是有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但现在实际上,我们也有许多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但这并不是说兼职做这项工作就一定不好。因为有的时候,高校里做学生员、做宣传工作、做团工作的这类人,他们对学生比较了解,更加熟悉。那么,如果由他们兼职做就业指导工作,我觉得是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说到底是的工作,他是学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单从就业谈就业的话,不一定很深很透,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多种角度做工作,所以特别需要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们来负责这项工作。当然,如果做专职的专业课老师有精力、有时间、有抱负和理想,我们也欢迎他们加入到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当中来。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专业老师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可以反过来促进他课程的改变,更加适应。
方处长: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概由3支队伍来组成。第一个是我们做就业工作或者说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来做就业指导。第二个是我们学校里面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比如说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教育学等学科的老师,他们也应该加入到我们队伍当中。因为他们在专业上走的比较远,可能在我们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方面提供一些更加生动的探讨。第三个队伍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如企业高管、人力资源,由他们来做就业指导,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方处长:这就是我下一步的工作。我们这次大赛的评委有企业代表,也有专业院系的老师,还有一部分高校领导。这个创新尝试源于学生就业需求和课程评审的公平性。因为评委构成全面,他们评判的角度、尺度可能会比较全面,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大赛的选手能够脱颖而出,大赛也更加公平、。
方处长:选手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初赛共有7200多位教师报名参赛。经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到最后全国总决赛,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参赛选手的评审主要是从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教案,就是书面作品;第二个是现场教学。无论是学校选拔还是省市复赛,到全国总决赛,主要都由这两部分组成。
评委则主要从四个角度或者说四个维度来评价我们的选手。第一个是有效性,看选手的课程能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问题和学生的需要等等。以学生为本是我们全国就业指导课最基本的原则。第二个是他的专业性。选手讲的课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学术味比较浓,学术性比较强,你的同行也认为比较好。第三个我们主张要有原创性。选手讲课紧密结合个人的特色,结合大学的实际,不要照本宣科,也不要一味的重复别人的教案。我们鼓励创新。第四个是我们讲的有规范性,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教学大赛,那么就一定要符合一般高校老师的要求。比如说,我们要求有PPT,有板书,有现场的互动环节。另外仪表、教态,需要比较适合高校老师。
综上,能够解决学生需要的有效性、多方评价比较高的专业性、原创性以及一般技能要求的规范性,从四个角度评定选手的现场表现。
方处长:这是肯定的。比赛不是目的,比赛是宣传、推动、促进工作才是目的。这些选手的作品我们会积极安排出版,争取刻录统一的光盘给全国的同行观摩。此外,这30位选手,将被列为全国就业中心以及被聘用为安博职业素养提升(CCEP)专家,不仅为本校、还要为全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奉献力量。
方处长:90后毕业生肯定有与70后、80后、60后不一样的特点。但正因为与众不同我们时代才会发展下去。那么正如我们60后、70后、80后要吸收90后的青春活力一样,反过来90后的学生无论你是毕业生还毕业生,你在校还是不在校,我都你要从自己的上一代人,上一辈人身上汲取一些你们需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学习,代沟也许有差异,但是只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的借鉴,一定会有助于你们走的更快,更稳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