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评论:习去中国化是在谁_就业指导
  •   习“去中国化”习“去中国化”,是在谁?

      文/党报评论君

      9日,习在北师大主楼参观“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短短数语,寄托了总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不赞成”、“悲哀”的字眼,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习的是谁?

      有分析认为,习的不赞成,必有所指;悲哀之说,必有所思。

      上网一扒拉,好几个地方都躺枪了。前段时间,上海进行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退役”了。这是减负吗?有家长说,奥数还在,作业成山,怎么拿古诗开刀,这算哪门子的减负。

      有人说,只不过是8首诗退出课本,又不是退出课堂,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果真如此吗?对于一国教育来说,古诗词入不入课本,传递的是对经典文化的态度。往大了说,传统经典,勾连的是民族之根,因此,入与不入,重视与不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实际上,这些年,语文教材的任何一次变动,都会引来躁动的争议。譬如“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课本”“金庸小说能不能入选语文教材”“周杰伦歌曲进入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等,还有曾经的江苏版中学语文课本删除了《雷雨》、《孔雀东南飞》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都引发了碰撞。

      不仅如此,也曾经为此争论不休。2008年,余光中等作家就对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去中国化”的2009年版高中语文教纲提出。他指出,陈教育主管部门缩减文言文在教科书中比例是不对的。抢救语文教育联盟也呼吁,停止实施“去中国化”的高中语文教纲,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列为必修课。

      的嘈嘈切切,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激荡,不仅反映家长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参与,更反映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精华的珍视。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看看儒学在美国、新加坡、等地生根发芽,就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生力量。相信普希金永远不会撤出俄罗斯的教材,莎士比亚也不会撤出英国教材,若我们的教材减少传统经典,就等于削弱了民族之魂。因此,对教材删改中去中国化的无意识举动,应当。因此,与其说习的话是指射上海,不如说反对“去中国化”的教育。

      习“很不赞成”有何深意?

      去年年底的一个场景,让国学学者记忆犹新。

      曲阜,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研究院系列研究的书籍和刊物,习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细节乃是的叶子,叶落而知秋意。习之所以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乃是因为孔子和《论语》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习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众所周知,在习讲话中,古语诗词,常常是信手拈来,可见其国学底蕴。正因如此,习讲话本身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曾有外国记者自豪于自己令同事惊讶的在中国古语诗词上的飞速进步。他说,这些语言瑰宝并不是我偷偷上语言培训班得来的,而是通过认真留心一个人的讲话学到的,他就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他说,中国经常觉得自己遭到误读。如果更多领导人以习为榜样,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国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至少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文。

      除了自身喜爱,习对传统文化更是重视。,时参加贵阳团审议,仔细询问了贵阳孔学堂的情况;,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将中华文化定义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北大,五四青年节,习与广大青年学生畅言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在国内多个场合讲,他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里讲,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都要珍惜。”

      可见,习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乃是出于之道的考虑:传统文化要成为理政的资源。这关涉的乃是“道”的选择,而非仅仅是“术”的运用。一国的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但根本还是要把这棵大树栽培在本国历史的土壤之上。这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惯性”的考虑,更是的智慧。每个文明都有自己内在的肌理,打乱这些理,只会造成血脉的闭塞、身体的萎痹。

      习所不赞成的,是一些人不分反传统的态度。不言而喻,传统文化的确有糟粕。但一颗果实坏掉了,不代表这棵树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棵树上其他枝头的果实,正能一解我们现代化进程中饥渴。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穿梭前行时,曾说:“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宝库逐渐打开了!我的一些老一代汉学家朋友曾经认为,我们必定一无所获,但他们完全错了。”传统的精华不是太少,而是我们发现的太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历史活源,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

      事实上,将传统文化吸收为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业已成为中央的共识。譬如,7月出访时,参加了主题为“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研讨会,他说:“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之间固然需要文明互鉴,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也需两好合一,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正是习“很不赞成”的深意所在。

      今后考试或将增加传统文化考查

      习的讲话,出教育变革的信号。

      的反应是迅速的。10日上午,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她还提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任翔谈到,小学生主要是释记这些内容。“如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我们都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加入教材。”

      她认为,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孩子感受音韵的美,“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此外,以后高考也会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所以从小就要打好古诗文的基础”。

      作为首都,明年将会有上述变化,那么其他地方会不会竞相效仿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