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友单独媾和,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停战条约,史称“布列斯特和约”。在付出割让领土的巨大代价后,新生的红色苏维埃站稳了脚跟,但也由此招致了更大的社会、内战和列强干预。
当1917年的十月胜利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仍激战正酣。为了战争的继续蔓延,为新生的苏维埃国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第一个声明就是《和平》。新在该中向所有参战国人民和发出呼吁:实现停战,举行和平谈判,但不能以割地或赔款相。
在布尔什维克的外交史上,这是他们首次超越首脑,直接向其人民发出呼吁。虽说这在外交策略上尚欠老练,但考虑到普遍的厌战情绪,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暗流涌动,这一手还是十分奏效的。
在外人看来,苏俄的和平声明似乎像一种宣传手腕。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此根本不予理睬,他们还不太愿意承认这个“篡权”。但同盟国一边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因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德国及盟友已经有些招架不住,因而对苏俄的和平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反应。
1917年11月20日,在德军东线司令部所在地——白俄罗斯境内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苏俄代表与德国及其盟友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开始谈判。经过初步协商,12月2日到来之前,双方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火协议。
在1月以前的谈判初期,苏俄的首席谈判代表为越飞。苏俄代表团此时的人员组成相当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是独出心裁。作为德国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德军东线指挥官霍夫曼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与人第一次共进晚餐的情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坐在越飞和时任财政人民委员索科利尼科夫中间,而我对面坐着的是一名工人。显然,面前无数的杯盘碗盏,他感到很是局促不安。他一会儿拿起一样,一会儿又拿起另一样,但叉子却只用来剔牙。”
1918年1月5日,托洛茨基亲自介入谈判。自此,苏俄代表团的人员和议程,最主要是谈判风格,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托洛茨基心里明白,双方的谈判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又希望尽量多争取点利益。
不言而喻,苏俄代表团更希望利用谈判拖延时间,而德国一方的心情则相反,希望尽快取得谈判结果。2月9日,德国人在谈判中使用了最后通牒的口气,要求苏俄必须做出答复。
最后一天,当轮到托洛茨基讲话时,他发表了一个乍看上去极为怪异的声明:苏俄不会签署丧权辱国的和约,但也不会继续再战,而是要遣散本队。托洛茨基的这个讲话出台后,双方的谈判戛然而止。
托洛茨基的做法乍看有些离奇,但他也有自己的依据。他认为,德国人不能也不敢再打下去,这样苏俄就可以保全国土和面子。托洛茨基本人事后也承认,在2月15日的时候,他还对“德国不敢贸然进犯”有九成把握。他同时还幻想,若能在德国适时爆发就更好了。
宁倒显得相对平静:他不相信德国人会上托洛茨基的钩, 但也不反对做一番尝试。在与德国和谈的问题上,虽然列宁比托洛茨基更悲观,但他们在行动上却是一致的。在德国人发动攻势之后,托洛茨基原则上接受了列宁的立场,并与其一道与反对媾和的人展开了论战。
托洛茨基在军事上的判断的确出现了偏差。1918年2月18日,德国在俄德前线的广宽战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在谈到刚起的攻势时,列宁点评德意志帝国说:“这头野兽没有错过机会,他们的谋略比我们更胜一筹。”在遭到德国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列宁立即要求按照德国开出的条件订立和约。
德军攻势一起,托洛茨基立刻意识到,自己在谈判的一开局就失算了。2月19日,列宁和托洛茨基向发出一封电报,表示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因战场形势紧迫,容不得有半点拖延,列宁和托洛茨基商议后就立即做出了决定,所发电报并没有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对于这种做法和办事效率,连一向对列宁无比忠诚的斯维尔德洛夫也感到很是惊讶。
但再占上风的德国人现在不着急了,并不想马上回到谈判桌前,而是想尽可能地抓住这一契机做足文章。据史料记载,德队向苏俄发起大规模攻势后,向前推进的速度为每昼夜50公里。在进攻的第一天,德军就占领了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罗斯的波洛茨克,并继续朝彼得格勒方向挺进。在随后的几天里,德军就相继拿下了明斯克、基辅、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处几乎是不战而胜。
攻城掠地大有斩获之后,到了2月23日,德国才将新的最后通牒送达彼得格勒,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领土、经济和军事条件。德国人在最后通牒中声称,若要其签署停战协定,除波兰、、库尔兰和白俄罗斯大部领土以外,苏俄还必须割让整个爱沙尼亚和。此外,苏俄必须立即从乌克兰和领土撤军。这样一来,包括乌克兰在内,苏维埃总共就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西部边界就将大大后移。
在此前这段时间里,苏内象是开了锅一样,就是战是和,人们展开了激烈而痛苦的辩论。讨论归讨论,但德国人实际上已经兵临彼得格勒城下,终究得有人上阵打仗。于是,在1918年2月21日,苏俄发布了著名的题为《社会主义祖国危在旦夕!》的命令。
该命令由托洛茨基起草,然后经过列宁亲笔修改。命令再度强调,考虑到在历经“精疲力竭的战争”之后,国内一心向往和平生活,苏维埃已准备接受德国苛刻的和谈条件。从性质上讲,这一命令不仅是针对俄罗斯人的,而且也是针对乌克兰工人的,因为在基辅建立“德国秩序”的同样存在。
当然,这份命令还是一个国防动员令,它宣布国家实行紧急状态,在德国续燃战火的同时,号召全体国民奋起抗敌,进而掀起一场“世界”。按照命令中征募志愿者的号召,从2月23日到26日,有10320名志愿者应征入伍。尽管这一人数不算太多,但这却成为红军创立的起点,这批人后来成了红军的力量。
然而,正是在1918年2月23日,即今天俄罗斯的“祖国者日”,普斯科夫城不经抵抗而遭沦陷,这实际等于苏维埃宣布了投降。
从与德国和谈之初,围绕和谈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谈判进程在苏俄引起了不同的反应,问题不仅涉及到是否爱国,而且还牵扯到意识形态。有许多人想不通,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帝国主义。
尤其是一部分布尔什维克有不甘,他们就是所谓的“主义者”,领头人有布哈林、拉杰克和布勃诺夫。他们反对低声下气地向帝国主义求和,要开展“战争”,即使国土全部也在所不惜。他们,当前最主要的目标是世界,如果与德国人达成协议,那么就会使世界胎死腹中,而且离开世界的大,也无法取得持久的胜利,而且马克思就曾经这样讲过。
但列宁不愧为世界的,他不是一名理想主义和主义者,不会一味地陷入浪漫的空想,而是比较讲求实际,总能从现实出发灵活地变换策略。 列宁此刻已经地意识到,苏维埃比世界的烈火更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说,围绕和平条约的争议,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利益至上论与彻底论之间的较量,是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和空想家之间的论战。
在先前和后来,列宁的立场从未像这回这般“不得”,从未受到过如此尖锐的。也许,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其最高领导人不仅仅陷入了绝对少数的尴尬境地,甚至还遭到了的群体围堵。
屈指算来,在布列斯特和约的签署过程中,列宁有18次以辞去人民委员会职务相。但反对派准备不靠列宁继续干下去,因为他们决不愿意向帝国主义投降。反对派的一位头头拉杰克甚至提出,如果有必要就党的缔造者列宁。
但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尽管拥有崇高权威和辩论天才,但列宁最初就输了个干干净净。从1917年12月10日到16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莫斯科州苏维埃代表大会上,400名布尔什维克代表中仅有13人支持列宁的提议,同意与德国单独媾和,其余387人都开展战争。12月28日,莫斯科州党委全会通过决议,要求中止与德国的平谈,并断绝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在同一天,彼得格勒党委会多数委员也反对接受德国的和谈条件。到1918年1月16日,在彼得格勒召开的军队遣散会议也反对列宁的政策。
在这种形势下,列宁对全党失去了控制,其在的威信也急剧下降。为了签署和约,为了保住苏维埃,为了党的领导权,列宁向反对派发起了绝地反击。2月23日,在社会工党(布)中央会议上,在再一次以辞职和谈后,列宁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提案获得七票赞成,仅有四票反对,另四票弃权。在和谈决定最终通过之前,还经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投票的戏剧性夜晚。凌晨四点半,距德国最后通牒的时限只差两个小时,大会举行了记名投票。有的不得已投下赞成票后,竟难过地当场失声痛哭。而在唱票过程中,也有反对者地高喊:“不能以五票。”
经票数统计,结果为116票赞成,85票反对,26票弃权。列宁终于如愿以偿。2月24日早晨七时,苏俄紧急向发出一封电报:准备按德国的条件签署和约,全权代表团将立即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1918年3月3日,苏俄新的代表团抵达布列斯特,与德国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上签了字。按照这个被列宁亲口称作的“的和约”,苏俄失去了所有波罗的海沿岸,还要承认和乌克兰的,归还土耳其城市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并且要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此外,苏俄还得立即遣散全部军队,包括刚刚创建的红军(但苏俄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执行这一条款)。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并被批准之后,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德队就占领了乌克兰大部,奥匈帝队进驻傲德萨,土耳其军队也开始倒算。德军在乌克兰了傀儡,向当地苏维埃发起了清算,并迫不急待地苏俄立即与“”的乌克兰签订和约。这一切,让苏俄饱尝了失败的,但好在为时不长。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及同盟国遭到了最终的失败。不少学者认为,通过与德国媾和,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赢得了喘息的时间,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典范。列宁充分地利用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巧妙地保存了的实力。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