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菊花文化内涵尽在“五美”
文、图/钟葵
提起菊文化,前人往往只知屈原和陶渊明,而不知钟会。实际上,钟会在汗青上最早概括了菊花的“五美”,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人早就知道菊花可以食用
菊花,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也是花中“四正人”之一,故自古至今,文人画家皆喜画菊。在历代文人画家笔下,菊花已不再是通俗的天然之花,而是正人之花、隐逸之花、长命之花,出现出或娇艳,或高雅,或冷峻,或野逸,或高傲的精力风貌,寄寓着文人画家不慕荣利、甘于平淡、独具风骨的人格幻想。
画家画菊,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唐宋时代重写实,明清时代重适意。而在唐宋之前,我国已有积厚流光的种菊、赏菊、咏菊的传统,根本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菊文化。人们付与菊花的文化内涵,既有儒家所崇尚的正人之德,又有道家所推许的隐逸之风,还有通俗人所寻求的健康长命。唐宋今后的文人画家,恰是在这一基本上,用绘画的方法把菊花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使我国的菊文化加倍丰富多彩。
菊,在古代文献里作“蘜”“鞠”。如《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尔雅·释草》曰:“蘜,治蘠也。”晋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初学记》卷二七引晋周处《风土记》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号也。”宋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蘜,穷也。”阴历九月之际,各类花草已开穷尽,菊花是最后之花,故曰“穷”。可见前人对菊花的天然特点早有熟习。此外,前人还早就知道菊花可以食用,是一种药膳。如屈原《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西京杂记》载:“汉武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命。’盖相传自古,莫知所由。”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也记录:“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
屈原、钟会和陶渊明
给菊花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唐宋之前,给菊花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有三小我:屈原、钟会和陶渊明。屈原不仅最早以菊入诗,用诗的言语写菊花可以食用,还以菊花依附幻想。他在《楚辞》咏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注解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与朝中奸侫与世浮沉的节操。陶渊明同样以诗赋的情势进一步丰富了菊花的文化内涵,菊花的特别之处是在众花凋零后,独安闲寒霜中开放,这种傲霜精力,恰是陶渊明所寻求的。他在《和郭主簿》诗中赞赏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此后,菊花就有了“霜下杰”的美名。不仅如斯,菊花还因陶渊明被后世文人定位为“花中隐逸者”,从而跻身“四正人”之列。陶渊明自归隐田园之后,最年夜的爱好就是种菊、赏菊、咏菊,随着国内外书画市场的日益发展,书画收藏爱好者对书画收藏知识的把握也日渐的成熟,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本身的境界,菊花也因陶渊明升华为高洁、恬澹、孤傲的隐逸之花。
三国曹魏时的钟会,名气虽不及屈原和陶渊明,但他对菊花文化内涵的概括,倒是全方位的,字画收藏网站提供人民币收藏、书画、瓷杂、钱币收藏、邮票收藏、翡翠,玉器,红木等收藏品资讯和鉴定收藏知识,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弗成忽视的影响。他在《菊花赋》中说:“故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正人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仙人食也。”从菊花的外形、色彩、花期、气候、利摄生等方面提炼出菊花的五种美德。
“圆花高悬,准天极也”,意思是圆形的菊花高高悬起,有君临世界的气概。后来黄巢、朱元璋皆用此意,抒发王者之志。黄巢《题不第诗》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喷鼻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他的另一首《题菊花》就更显霸气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冲天喷鼻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朱元璋的咏菊诗泄漏的霸气涓滴不亚于黄巢:“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煞。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是指黄菊花为菊中之尊,黄色在五色中是土的代表色,也是帝王之色,又兼具“中和”之美。所以无论菊花的花形和花色,都具有王者风仪。
“早植晚登”,字画交易网是一个针对众多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的综合性的商业性书画网站,是指菊花与其他花草一路栽种,但开在百花凋零之后。注解菊花不与百花斗丽,义让群芳,故钟会称菊花有“正人之德”。而菊花“冒霜吐颖”,迎寒霜而绽放,这种精力被钟会誉为“劲直”。第五点是说菊花是可延年益寿的吉祥花。上文说过,饮菊花酒利长命之说,“相传自古,莫知所由”。从战国至汉魏,皆有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钟会是沿袭旧说,而陶渊明也信赖“酒能祛百虑,菊解制衰年”。
文人画家侧重表示
菊花的文化内涵
恰是因为菊花在唐宋之前已经积淀了很深挚的文化内涵,此后的文人画家在创作菊画的时刻,都力争把菊花超凡脱俗的一面表示出来。唐宋时代善画菊花者有黄荃、赵昌、徐熙、滕昌佑、朱绍宗等名家高手。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以善画兰花著称,其父号“菊山”,显然是爱菊之人,故郑思肖自号“菊山后人”。他固然没有菊画传播下来,但他的题画菊诗却很有名,其诗曰:“花开不并百花丛,自力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喷鼻逝世,何曾吹堕北风中。”将菊花的傲霜精力表示到极致。
元代今后,文人画家多用适意技法代替唐宋时代的工笔技法画菊,其用笔固然并不那么严密,但“笔不周而意周”。文人画家所侧重表示的是菊花的文化内涵。如明代画家徐渭,善于年夜适意画菊,画面的干湿浓淡变更炉火纯青,把菊花的冷峻和野逸之气表示得极尽描摹。明末清初的画家恽寿平画菊兼工带写,创“色晕水染”之法,其作品淡雅中见绚丽,精细中见天然。清代画家石涛、八年夜山人、郑板桥等更善用笔用墨,不施脂粉,以墨勾画,或点或染,画面的神韵颇为高傲。近代画家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也创作了很多笔力雄浑、气概磅礴的作品,使菊花傲霜凌寒之气跃然纸上。
因梅、兰、竹、菊均为花中“正人”,故画家亦喜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此外,菊与石的组合亦十分常见。因菊花代表长命,菊花与绶带鸟、葫芦等的组合也颇受画家青睐。至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汗青典故,几乎所有名家都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