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评书创新,还要从刚刚离开我们的袁阔成先生说起。袁先生不但自幼学艺,家学渊源,又投身名门,还得遇评书艺术史上留名的前辈指点,传统书目的功底精湛。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少传统曲艺因为形式陈旧、观念落后,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走入低谷。袁先生将深厚的艺术修为与新题材相结合,创编了《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和《红岩》等播讲斗争故事的新评书。说到评书创新,还要从刚刚离开我们的袁阔成先生说起。袁先生不但自幼学艺,家学渊源,又投身名门,还得遇评书艺术史上留名的前辈指点,传统书目的功底精湛。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少传统曲艺因为形式陈旧、观念落后,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走入低谷。袁先生将深厚的艺术修为与新题材相结合,创编了《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和《红岩》等播讲斗争故事的新评书。
同时,袁先生还在表演形式上创新,比如1982年他的评书小段《肖飞买药》中,袁先生撤去场面桌,身着中山装,表演节奏明显快于传统评书,摹状英雄侦察员肖飞、何志武和日伪军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无一处不新,但却处处暗合评书艺术的表演规律。这些创新获得了观众认可,他也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
有些不了解袁阔成艺术底蕴的听众听他的《三国》,以为他专长说袍带书(以大将领兵作战为主要题材的书目。因书中主要角色顶盔贯甲罩袍束带骑马打仗而得名),或者主要创演新书。其实袁先生父亲和伯父家传的把杆活(看家手艺)是《五女七贞》等短打书(以江湖好汉惩奸除恶,协助公门办案为主要题材,因争斗多用短兵刃步战而得名),虽然袁先生没在观众面前说过《五女七贞》,但你听对肖飞紧趁利落身手如电的形容,有没有传统评书中侠剑客身上的英姿?
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朋友们或许还依稀记得那依偎在祖辈身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半导体里传出的《杨家将》、《隋唐》和《三侠五义》的时光,而这已经是评书年代最后的辉煌。
随着电视普及,评书也有了新的播讲平台。电视评书的先行者是田连元先生,他在1985年为辽宁播讲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开了电视评书的先河。说到这段往事,还有一个小趣谈:《杨家将》刚刚,观众反响如何,和田先生都心里没底,某天因为直播足球比赛中断了一期,次日询问停播原因的信件雪片般地寄到了,负责转接电话的话务员也忙得热火朝天,制作方才知道电视评书多受欢迎。
《杨家将》一炮而红,全国各地电视评书节目雨后春笋般出现,占据了午间和晚饭前的时段,央视也专门设立了《电视书场》栏目,袁阔成、刘兰芳两位大师还先后登上春晚表演小段,评书艺术进入了电视的时代。
为适应电视这一新普及的媒介,评书艺术发展出了不少新的特点:节目的摄影棚往往会根据评书的内容作相应设计,令观众更容易进入播讲故事的情景;过去评书演员常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顿足捶胸”,也有了具象化的呈现;听众通过无从欣赏的表演者的眼神、表情和身段,已能为观众所见。
电视评书兴盛不足二十年的光景,网络时代接着到来。“新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新奇的故事情节与说书先生精心设置的悬念原本是评书独特的魅力之一,而今网上文本和视频音频资源的极大丰富,却让这独门秘籍的吸引力有所消减。听众和观众往往等不得说书人一天甚至一周之后再谜底,“留扣子”的表演技巧显得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为适应新形势,评书艺人们一方面恢复了书馆、茶馆的演出,用电视、网络无法替代的现场感和观演互动继续吸引观众,仅在就有老舍茶馆、宣南书馆和康龄轩等评书表演阵地。另一方面,青年演员们也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故事用评书的形式重新演绎,如《火影忍者》《海贼王》,都不失为大胆的尝试。
当然,一门艺术要创新,就备不住有赞有弹,比如青年评书演员王玥波播讲的《火影忍者》,就有动漫迷认为节奏过慢,无法传递原作神韵,比如开篇第一回,鸣人在木叶村外山上三代火影头像上乱写乱画,村民报知火影,原画也就是三篇十几格交待完毕,而评书则连带木叶村描写(摆砌末),一共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节奏比动画还慢;也有评书迷觉得传统评书的赋赞手法常用套子,用在东洋漫画的架空故事背景之下显得猴吃麻花——满拧,怎么听怎么觉得“伊鲁卡老师越众当先来到山根以下,垫步拧腰噌噌噌……”的形容是短打书中的剑侠客改了个日本名。这些意见,希望表演者们能听进耳去,哪怕试错了都不要紧,能证明“此不通”也算有收获。
多年前,袁阔成先生在谈及评书创作技巧的文章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宋朝时勾栏瓦舍就有评话,有说书人说到黑旋风,却不知李逵就在,听了说书人的一番形容哈哈大笑。那时的新书在袁先生学艺时早已成了传统书目,而袁先生创作的新书又成为今天青年评书演员学习的教材和播讲篇目。可见不弃传统,不惧求新,评书艺术就是这样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壮大起来的,不断地“且听下回分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