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德法日系
  • 原来20年前的汽车广告长这样
  •   据《古董车》记载,我国第一则进口车广告刊登在1911年11月30日的《申报》第八版上,是Studebaker斯图贝克的简短图文介绍,叫“施突的贝克尔机器车”,那一年正好是汽车进入中国的第十年。

      第一则进口车广告也是第一则汽车广告,如今在中国已过百岁,而解放后的整整几十年,这段历史都是空白,直到90年代初期,进口车广告又作为新事物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广告的复兴

      我们当然从未停止进口汽车,但因纯粹的公有制,那个时代连广告本身都是罕有的。即便80年代初有大量的欧洲、日本制轿车涌入,也是作为公车使用,负责进口汽车的是中国汽车贸易总公司,车企都还在国门外,广告既无需求,也无渠道。

      90年代初,特别是1994年进口车税降低后,伴随私家车增多、经销商进入,进口车广告重返中国。

      最初

      在90年代初的中国,汽车广告可以按照进口的方式分两类,大贸进口商与车企。

      大贸进口商,是指通过渠道、正常缴纳关税将汽车进口到国内销售的车商,代车企在中国实行了销售的任务,一时间大贸进口商几乎经营了所有正规进口的美国车、韩国车、东欧车和大部分的欧洲、日本车,但纯粹的搬运工销售方式注定了这些广告的简单粗放。

      只注明车型、配置、价格,无任何溢美之词,情怀指数为0,这就是大贸车广告。由于广告信息的有限、创意的缺乏,同是在90年代向中国倾销汽车的美、韩车企比较吃亏,他们的口碑完全靠消费者口耳相传,以至若干年后消费者们也只知其品牌,不知其内涵。

      可以说90年代初尽管进口车明显多了起来,车企对于投资广告却都是消极的。主因有二:首先我国汽车主流贸易方式是大贸进口,并非车企直销;其次车企来到中国的第一要务不是卖车,而是修车。投入广告难有显在受益、加上广告载体不甚发达,汽车广告不但数量少,而且也谈不上精美。

      对撞的尴尬

      无论如何,文化不会像科技那样轻松的洋为中用,平面广告最基本的要素:广告词经常会在广告中显得无所适从,一些初次在中国做广告的车企,措辞能力竟不敌时代的前辈。

      最普遍的问题是车商称谓不够亲民,当时中国落后于国外的事实似乎在广告的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这种尴尬显然不能说是幼稚,但确实好笑。

      大打心里牌

      与当时千篇一律的国产车广告相比,外国车企显然更具品牌意识。由于在外国流行的内涵式、生活式广告在中国不适用,考虑到当时中国消费者对这些一涌而至的洋品牌缺少了解,车企广告的核心是为自己的品牌赋予一定性格。像是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就强调自己“安全的价值尽显无疑”,宝马则表示“风范,与生俱来”,三菱广告说出品之车“技术超一流”,雪铁龙更是注重“人”的概念。

      流行一时的克莱斯勒捷龙广告,“不但操控方式更近似轿车,而且车厢内容积更大,用途更多,乘坐更舒适”“采用了独一无二的车厢前移设计”,这些详尽的介绍让毫无汽车知识的普者,也能对克莱斯勒的先进技术如数家珍。

      即便广告中宣传的车型不入主流,这些极具性的文字除了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自身品牌形象,也为那些喜欢汽车的人普及了汽车知识,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投中国人所好

      为了能增加知名度,车企们极力推陈出新,在那个既无名人代言、也无中国元素画面的广告岁月里,一句恰当的话就能改变一个品牌在中的概念。日产的“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流传已久,推销汽车的同时,也潜移默化让汽车这种生活方式在普通眼中成为可能。

      含蓄之

      当汽车成为切实的梦想时,精心构造的梦想生活从另一层面成就了汽车广告本身:它们的设计感与艺术性因此大大提升,承载了更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车企不再一味炫耀技术多么先进,而是让冰冷的机器向有温度的生活靠拢,这也是如今汽车广告继续前进的方向。

      每个时代的汽车广告都仿佛是自身所处时代生活氛围的完美写照,记录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梦想,凝聚着所处时代对美的追求,即便这些广告上的车型今天多已不为人知,它们也值得因优美的生活情愫而流传,细细品鉴,回味无穷。

      原标题:【历史】20年前的进口车广告的复兴

    推荐: